張其珍 (江蘇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高級中學 江蘇揚州 211900)
王海瑋 (江蘇省儀征市教學研究室 江蘇揚州 211400)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與能力之分,又同智力活動效益發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它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也不能改變人的智力水平,但卻決定一個人的智力水平的發揮情況。據資料介紹,美國的心理學家對800名男性進行了30多年的追蹤研究表明,成就最大和最小的人之間最明顯的差異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進取心,是否有堅持性、不屈不撓的良好意志和性格品質。對超常兒童的研究也表明,他們大多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較強的進取心和堅強的意志。多年教學實踐表明,就絕大多數學生而言,導致學習兩極分化的一個根本原因是非智力因素。由于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產生較大的差異,學生學習差距拉大。因此,在生物教學中,筆者在注意開發智力因素的同時,重視并指導學生對非智力因素的開發,讓非智力因素能夠成為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
興趣是人的意識對一定客體的內在趨向性和內在選擇性。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好奇心是人對新異事物產生探求的一種行為。求知欲是積極探求知識的一種心理狀態。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也是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前提和關鍵。
自然界的生物之謎很多,教師利用生活現象有針對性地講述,讓學生在簡單的生活好奇中培養興趣。例如,植物的花為什么五顏六色?植物為什么會吃葷?有沒有吃人的植物?
教師根據生物學科特點,在教學中應用直觀教具及其他電教手段如掛圖、模型、多媒體課件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產生學習興趣。另外,教師采用新穎的授課方式、生動形象的語言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利于喚起學生的無意注意,集中學習精力。
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由已知到未知的矛盾心理,可以加強探究興趣。例如,“課堂演示:酶具有高效性實驗”,教師適時設疑,引起學生討論,從學生質疑導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又培養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講解知識點時,教師介紹最新成果和一些有趣的小故事,都可以使學生興趣盎然,如弗萊明發現青霉素,道爾頓發現色盲。這些趣文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科學的探究精神。另外,生物科學研究取得的成果,如人類基因組計劃、克隆羊“多利”、轉基因技術、器官移植、生物導彈等,不僅使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方面產生濃厚興趣,也將會為他們將來獻身生物學研究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生物學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它與生產實踐和日常生活聯系得非常緊密。如“性別決定”這部分知識與我國現在性別比例失調有一定聯系;“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這部分知識與當前世界氣候變暖、旱澇災害頻頻發生有密切聯系。這些實際生活中的現象不但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喚起他們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
動機是直接推動人們認識某種事物活動的內在原因和內部動力,是行為的直接原因和內驅力。學生的學習活動都是由動機所引起并有激勵或推動作用,強烈的動機使學生積極進取,表現出渴望求知的迫切愿望、主動認真的學習態度和高漲的學習積極性,會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活動。因此,教師的任務在于發現、引導、利用這些動機,以達到教學目的。
“創設問題情境”將學生引入到問題之中,通過心理出現不和諧狀態激發動機。例如,講完動物學章節后,教師提出:天上會飛的一定都是鳥類嗎?水中游的一定是魚類嗎?這兩個問題可激活學生思維,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并能復習已學知識。
明確而又具體的目標可以使學生知道學什么,并引起學生的求知欲。例如,講“光合作用”時,教師由動物直接或間接的食物來引入光合作用的意義和實質,明確兩大轉化這個目標,再介紹光合作用的概念與過程,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若讓學生參考相關的資料設計實驗并親自做實驗,更能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主動性。
反饋結果及評價具有信息提示作用,通過反饋,學生能夠知道自己在學習上取得了多大進步,在多大程度上達到目標,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激勵性評價能強化學習動機,對學習有促進作用,適當表揚的效果明顯優于批評。
學生學習動機的產生,正是在產生了某種需要之后,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了相應的欲望,最后需要通過欲望的中介而轉化為相應動機,理論聯系實際的結果有:①學有所用;②使所學知識在實踐活動中得以驗證。這樣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動機。
意志是人在行動中自覺地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通過人的行為表現出來,沒有意志就不可能有意志行動。因此,學習的意志品質是影響學習的意志行動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
意志行動的首要特征是明確的目的性。目的性越明確,對學生的激勵性就越堅強,產生的意志也就越大。因此,教師從多方面引導,利用我國豐富的生物資源和本地優勢資源,對學生進行愛國家、愛家鄉的思想教育,使學生明確生物知識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從而調動其積極性,堅定其學習信念。
一般來說,克服困難越大,則意志越堅強;沒有克服困難,則無所謂意志的存在。因此,教師通過作業、實驗和課外活動等,引導學生克服困難,加強學生意志力的鍛煉。特別是初中學生,讓他們獨立完成作業和實驗操作,以磨煉其意志。
意志活動要遵循客觀規律,才能表現出意志的作用。現在不少學生在生物學習中不求甚解,死記硬背,嚴重違背學習的客觀規律,導致背得越苦,忘得越快,考得越差,最終失去學習的信心。教師應當改變這種局面,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自覺掌握學習的規律,發揮其意志的能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