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第三中學 王玉艷
“善教者,必善問”,教師之問可以突破重點難點,促進討論交流,發散學生思維,激發創新能力。教師要以問題引導探學,讓課堂教學變得深入淺出。審視當前的課堂提問,教師以提問替代講解,借學生之“口”說出想說的答案,將“啟發”視作“問答”,表面上看是師生互動,其實是借提問引學生進入事前設計好的“圈套”。教師對提問缺乏關注,不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設計問題,就無法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發掘出學生的問題意識,就難以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去重組知識結構。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不能及時做出回應,沒有及時評價,對出現的錯誤往往一語帶過,缺乏適當的分析探究。教師要因生施問,促進學生的交流、討論、合作,讓他們彼此分享觀點,在思維碰撞中閃現靈動的火花。
問題的提出不是令學生“禁言”,導致課堂“僵局”,出現啟而不發的現象,也不是讓課堂成為“鬧市”,問題的設計要難度恰當,能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基于已有的思維水平去設計,讓學生能“跳一跳,夠得著”。如果問題過于簡單,會令學生不屑一顧,難以產生探究的興趣,而過難的問題會令學生喪失信心。教師要遵循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將有難度的問題“化整為零”,將復雜的問題設計成有梯度的“問題鏈”,讓學生的思維逐漸走向深入。如在蘇科版八上“一次函數與二元一次方程”一課的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將二元一次方程3x-y=2轉化為一次函數關系式,并畫出它的圖像。”在直線上任取一點,它的坐標是方程3x-y-2=0的解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能歸納出一次函數與二元一次方程之間的關系:函數圖像上的點的坐標也是方程的解,反之亦然。我讓學生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出函數y=2x-3與y=0.5x-1.5的圖像,學生發現兩條直線交于一點,且這個點的坐標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教者以恰當的提問為學生開啟思維,幫助學生順利理解知識。又如在蘇科版八下“可能性大小”一課教學中,教者與學生同玩摸球游戲,在不透明的袋中裝入形狀相同的5個黃球、2個白球,讓學生說說任意摸出1個球,摸到的球可能是哪種顏色?摸到哪種顏色的球可能性大?邊摸球邊記下顏色,記下摸黃球、白球的頻數,計算出頻率。小組討論說說:如何摸才能讓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一些?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通過巧妙合理的提問,為學生營造廣闊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在自主參與中不斷探究、不斷發現,形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要把握提問時機,在學習新概念時設計一些問題,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時,可以設計問題:你覺得概念中的關鍵詞有哪些?可以舉例說明嗎?有學生認為“一個未知數,最高次數為2”是關鍵,如果二次項系數為0,則此方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也有學生認為“整式方程”顯得尤為重要。提問逐層深入,讓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知識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知識點之間有著諸多相似點,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聯系點而問,進行思辨的訓練,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時,可以將之與一元一次方程對比,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學生在辨析、描述后大膽表達,促進了經驗的積累。運用是知識內化的過程,教師要巧妙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思考、應用中促進知識的內化理解。如在學生學習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后,我設計問題:試說明無論m取什么值,關于x的方程(m2-6m+10)x2+3m+1=0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學生學過配方法后,就可以將m2-6m+10轉化為(m-3)2+1,而該代數式恒大于0,就可以判斷無論m取什么值時,該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當前的課堂提問缺乏導學的目的,只是為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情況。教師提問后,有時學生不能立即回答,教師的候答方式不一,或重復問題,或加以解釋,或轉答,教師未能給學生留有充足思考、想象的時間,讓他們形成自己的答案。當學生能成功回答,教師會加以回應,對學生的回答予以簡單的評價,接著再以“連珠炮”式的提問給學生帶來緊迫感,在高頻率提問下,學生的主動性難以得到發揮,他們也沒有時間對問題進行多角度的思考。教師可按難度調整時間,如果問題的層次低,可以相應縮短時間,如果問題的層次高,則應適當延長;也可按題型調整,識記型問題無需留時即可快速回答,對開放性問題則要留出適當時間,讓他們經過思考再做出正確的回答。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回應,進行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教師不采用同一評價標準,要因生施評,依據不同個性采用不同的反饋方式,使學生能順利完成任務,教師對外向型的學生進行公開表揚,而對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以肢體語言、表情等傳統方式對他們進行激勵反饋,而不是做肯定與否定的評價,教師還要通過追問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他們的求知欲望。當學生的回答有錯誤時,教師不必馬上糾正,而要通過提醒、指引讓學生知道出錯的原因,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教師的提問要能促進學生的表達交流,讓他們彼此分享、相互傾聽,使信息得以溝通、智慧得以碰撞。教師要因情候答,留有充足思考的時間,讓學生的思考更有深度。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只有因情施問,因生而問,才能貼近學生的思維“脈搏”,才能促進學生的數學思考。我們要以追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學生的分享交流,使學生的思考更積極、體驗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