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界牌鎮第二中心小學 付鵬程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知識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開始變得更自由、更靈活,學生也始終在愉快的狀態下積極地學習數學,這的確是我們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可喜變化。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入境始于親。”如果學生在一節課剛開始的時候就對所學的知識充滿期待,那學習的效果一定會很好。所以,每一節課的導入部分非常重要。導入的形式多種多樣,根據教學要求,運用生活知識進行課堂導入也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讓學生有親近感,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學一年級“10以內的加減法”一課時,我就設計了一個購物的小活動導入新課。我說:“星期天,媽媽給小東一張10元的人民幣,讓他去晨光文具店買4元錢的文具,售貨員阿姨應該給他找回多少錢?”因為學生都有過買文具的經驗,他們很快就說出該找回6元錢。通過這個場景的創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運用生活中的知識導入課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幫助他們區別容易混淆的概念。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容積與體積的時候,學生老是分不清楚,我就用他們手中的文具盒來舉例子。文具盒放在桌子上,占據空間的大小就是文具盒的體積,而文具盒里面能容納物體的多少,就是文具盒的容積。只有用同一個事物來比較,才能幫助他們理解容積和體積的區別。學生對文具盒并不陌生,這樣的直觀講解能夠讓學生舉一反三,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也會得心應手。他們在此基礎上還進行了拓展,他們說教室的體積是從外面量的,是占據空間的大小,教室的容積是從里面量的,是教室能容納物體的多少。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就數學本身來說,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數學很美,但是對有些學生來說,學好數學也很難。因為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如果我們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用生活中的經驗去理解數學知識,再把課堂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那就變得具體了許多。我們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將數學與生活關聯起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比如在教學“生活中的數”一課時,我沒有單純地教學生如何數數,而是在課前準備了幾張在學校拍的照片。上課的時候,我把照片放在投影上,讓學生數一數,我們學校有幾幢教學樓?操場上有多少個小朋友在踢足球?我們學校校牌上有多少個漢字?由于這些場景孩子們經??吹?,所以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參加到這個活動中來。下課了,我給學生布置了一些口頭作業,讓小朋友們回到家里數一數家里有幾把椅子、幾盆花草、幾個空調機等等,數過以后,把這些都寫在本子上。第二天檢查的時候,同學們都完成得非常好。
數學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課堂上的教學,教師應根據相應的教學問題,組織學生走出課堂,進行課外實踐。否則,學生雖然書本知識學好了,卻不能解決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生活實際問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很多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其中情景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帶領學生走出課堂,組織課外實踐活動,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讓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把數學教學、情景教學和生活化進行整合,在課堂上為學生構建生活化的情景教學,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比和比例”一課以后,我把學生帶到學校的中心路上,讓他們測量一下路旁的廣玉蘭的高度。廣玉蘭很高,學生都面面相覷,有的學生小聲嘀咕:“我們怎么夠得著呀?”這時,我讓那個說話的小學生站到大樹旁,讓另一個學生測量他的高度和影子的長度,然后啟發學生運用“比和比例”的知識,解決老師的問題。很多同學恍然大悟,他們迅速開始測量廣玉蘭影子的長度,然后算出廣玉蘭的高度。通過這樣的實踐操作,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啟發了學生的思維,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又如,在教學“利息和利率”一課時,可以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帶學生到銀行參觀,并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讓學生模擬存、取,觀察銀行利率,“利率是什么?”“為什么銀行的利率不同?”……學生會有很多的問題,學生會帶著問題去學習新課,從而找到符合需要的儲蓄方式。這樣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地運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并自覺地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和現實建立聯系。
總而言之,將數學與生活相關聯的教學模式,對我們的數學課堂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元素,讓學生通過日常成生活中的經驗來鞏固課堂上的數學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原來并不那么抽象,跟生活有著如此密切的聯系。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的價值,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