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老壩口小學 張 強
課堂互動交流是知識傳播、情感滲透的重要環節。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傳統小學數學課堂中那種互動交流過程單一、內容僵化的模式受到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詬病,因此,重新調整教與學的關系,創新課堂互動機制,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則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是互動交流的基石。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之所以不愿意與教師展開互動,或者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缺乏效率,其關鍵就在于教與學之間缺乏平等關系,教師把控著互動交流的主動權,學生在被動中逐漸失去了參與的興趣。對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構建中,教師積極構建教與學之間的平等關系,不僅要給予學生話語權,更要營造開放、和諧的課堂氛圍,以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例如在“除法”的教學中,對于“為什么除數不能為0”,教師設計了課堂討論主題,在互動中,教師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師問,學生答”的局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討論,在開放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紛紛發言;針對學生的言論,教師沒有急著判斷對錯,而是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肯定,最后,對學生理解中的誤區進行糾正,從而實現對問題的深入分析與掌握。這樣的教學氛圍使得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擁有了平等的話語權,能夠針對問題做出自己的判斷,因而也促進了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
課堂互動交流不僅存在于師生之間,更存在于生生之間。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漸凸顯,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指導下,開展小組合作則成為課堂互動交流機制設計的重要思路。在傳統的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的互動隨意且松散,缺乏對問題的深入探究,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重新認識小組合作學習,根據課堂互動交流需要不斷完善合作過程。例如在“三角形”一課的教學設計中,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質,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首先,根據學生主體特征,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然后設計實驗主題“如何使四邊形變得穩定”,利用主題引導各小組開展合作;教師再為各小組提供教具,激勵各小組成員互動討論、動手操作,對四邊形進行穩固,并在討論中各抒己見,實現思維啟發與交流;接下來動手操作,在四邊形的兩邊釘上一條木板,完成固定四邊形的目的;最后合作討論這樣做的理由,并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結論。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各小組在問題的啟發下積極互動,合作交流,集思廣益,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實現了對問題的思考、探究與解決。
合作學習雖然是當前課堂互動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合作的方式卻并不是唯一的,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實踐中應積極探索不同的合作方式,為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溝通提供更多的機會與空間,從而體現合作互動學習的實際效果。例如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教學設計中,針對兩種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教師將問題引導與合作學習相聯系,利用啟發性問題對小組合作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問題情境的吸引下參與到互動交流中來,最后根據對問題的呈現,對各組學生的合作結果進行評價。再如在“統計”的相關知識學習中,教師為各組學生出示某學期某班數學成績單,讓各小組通過互動合作對學生的數學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并在對比競爭中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這樣的合作方式打破了課堂溝通的局限,讓學生能夠在更加開放的氛圍中主動參與互動交流。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實踐中的重要一環,其在激發學生課堂互動交流積極性,反思自己互動交流問題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小學數學課堂實踐中,教師應注重對傳統評價模式的調整,將互動交流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標準,從而全面再現學生課堂參與過程,提高課堂評價的全面性與客觀性。例如在“小數加法和減法”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利用生活化情境對學生的互動交流進行引導。在教學評價中,教師不僅針對學生對小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進行評價,還對學生的互動溝通效果進行分析,通過觀察、學生自評、小組評價等方式發現互動交流中的問題,進而在反饋中不斷完善課堂互動模式。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傳統教學模式中那種僵化而固定的互動交流模式已經不再適應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主體地位,重新構建課堂互動交流機制,即堅持平等交流的態度,打破師生之間的隔閡,讓學生主動融入開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來;開展小組互動,在討論、交流中深化對問題的探究;創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互動的有效性;優化教學評價,反饋教學信息,提高學生對互動交流的認識,優化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