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改革開放和工業化、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催生了數量龐大的流動兒童群體。筆者所在的學校處于城鄉接合部的國家級開發區,流動兒童大量匯集于此。他們來源廣泛,家庭背景復雜。對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注與研究成為學校一項重要的常態工作,我們努力在持續不斷的研究和實踐中提升對流動兒童教育的質量。
流動兒童的成長處于一個內外關聯、橫向交錯的復雜系統之中,應以學校為發力點,努力做好學校內部的環境優化,積極推動以學校為鏈接點的外部環境的優化改善。
一是積極創建四海包容、和諧平等的校園文化。學校文化的基本定位要走出小農思想的束縛,體現包容四海的胸懷。在制度制定、輿論導向上引導融合共進、合作進步。尤其是制度文化,要圍繞對流動兒童核心利益的保護來建構,以執行制度的形式保護流動兒童對于各項核心利益的平等參與權。在班科任老師的培訓上,要體現對流動兒童教育的重視。突出對教師進行相關政策制度執行的培訓工作,重視對教師與家長溝通能力的培訓,開展對流動兒童相關問題解決的專題培訓,配合進行情緒管理能力的訓練以及指導學生能力的訓練等,全面落實教師對流動兒童進行有效教育的意識培養和能力提升。在具體相關的操作性技能方面,注重開展專題研討,形成全員參與的良好氛圍。
二是有效引領積極互動、與時俱進的家庭教育。學校在引領家庭教育方面要重點在形成常態、溝通共識、優化方法上下功夫。形成常態,讓家長養成持之以恒的教育習慣,保持對子女的常態化監控和教育;溝通共識,通過各種途徑促進家長與教師之間、家長與子女之間及時溝通,達成共識,形成良好習慣;優化方法,學校要引導家長圍繞“適切”的要求,在學習各類方法的基礎上,通過智慧的優化,積極尋找適合自己子女的教育方法,形成獨有的教育方法體系。
三是推動創設認同融合、四位一體的社區氛圍。兒童、學校、家庭、社區四者之間要形成共贏互助體系,即實現信息互通、責任互補、行動互動。學校作為集智型主體,要充分發揮內在的引領作用。在教育主題的安排上,體現常規主題與應景主題的結合,以形成促進常態教育素養的養成與問題解決體系的臨時建構相結合的引領思路。在教育節奏的把握上,要根據學生成長的年齡特征、心理發展的一般性特征來進行,具體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化活動來促進深層次的認同與融合,如開展社區親子閱讀交流、尋訪身邊最美人物、城市家園游學活動等,讓流動兒童在多姿多彩的團隊活動中強化群體認同。
流動兒童在異鄉獲得健康成長的核心是建立自身的成長自信。因此,學校在確立學業目標的同時,要將建立流動兒童的成長自信作為教育的核心目標。流動兒童的成長自信首先來源于兒童自身的身份認同。因此,在平時的各類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意強化流動兒童的在場感、參與感,注意讓他們立于社區和學校教育現場的中心。為此,我們采用校社聯動的思路策劃了家庭成就攝影展活動,社區牽頭集中展示流動兒童父母參與當地開發建設的場景照片,引發全社會的認同。通過廣泛宣傳流動兒童父母的建設成就,間接增長流動兒童自身的成長自信。
流動兒童的有效教育是一個系統的長期工程,需要多方面統籌協作、持續發力。城鄉文化的互動融合應當成為時代發展的重要主題,而讓流動兒童分享陽光、互助共融,促進他們的健康快樂成長也應當成為我們共同的教育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