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當今社會是高科技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的小學生對通過閱讀書籍了解大千世界的興趣不是很濃厚,都喜歡看色彩艷麗的動畫片,而不愛看密密麻麻的文字書。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感觸頗多。如何通過我的語文課堂打開孩子們的閱讀天地,便成為我思考的問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如何讓學生從“閱讀”走向“悅讀”呢?我進行了如下實踐。
我在語文課堂上,每講一篇新的課文,都會給孩子們充分的讀書時間,通過多樣的讀書形式,讓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理解,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如教學《共同的家》一課時,結合詩歌短小精簡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此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云朵朵;樹林里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游;嫩綠的柳芽破土而出,迎著和風微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溫馨、快樂,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包辦所有的生活瑣事,但是有些孩子卻并不知道感恩。京版語文四冊《幸運的小海豹》一課正為我們提供了“感恩”教育的素材。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是這樣導入的。我說:“遍體鱗傷的小海豹被麗莎帶回家,通過麗莎精心的照料,小海豹恢復了健康。小海豹生活在一望無際的大海,雖然小麗莎舍不得把它送回大海,但是她最終還是與小海豹依依不舍地分別了。一年后的一天清晨,麗莎打開家門發現了小海豹趴在門口。如果你是麗莎,你的心情怎樣?又會做些什么呢?”學生結合課文插圖說明,有的說“高興”,有的說“喜悅”,有的說“立刻擁抱小海豹”,還有的說“高興得說不出話來”等等。我讓學生在文中畫出小海豹見到麗莎時的神情,并且讀一讀。學生們讀得聲情并茂,仿佛沉浸在當時見面的場景之中。看到此情此景,我心里暗自高興,我要的效果達到了。于是我又深層挖掘,引出小海豹是一個懂得報恩的小動物。假如你是小海豹,會對麗莎說什么呢?學生們紛紛暢所欲言,替小海豹說出了心中的話。我還借此機會讓學生續寫短文。孩子們拿出自己的寫話本沉浸在見面的場景中,紛紛寫道:“美麗的姑娘,你的心和你的容貌一樣美麗,我衷心地祝福你,好人一生平安。”還有的說:“謝謝你的關心和照料,使我們有機會成為伙伴,我會永遠記住你,并默默地為你祝福。”看著學生簡短的感恩話語,我發現孩子們對“感恩”一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下課的鈴聲響了,學生還沉浸在文本之中意猶未盡,于是我留了一項家庭作業:向曾經給予你關心、幫助的人寫幾句話,表達你的感恩之心。可以是同學、朋友、父母、長輩,等等。如此,教師適時的評價點撥,給了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展現出來,從而形成語感。
兒童詩的語言精練,意象簡單,這使得詩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共同的家》即是如此。在讀通讀懂后,我在詩歌的空白處設計了這樣的一些提問:“聯系生活中所看到的,說說藍天里的白云什么樣”“假如我們的教室就是清清的小河,你就是一條小魚兒,你會在可愛的家里做些什么”等。目的就是讓學生帶著對文本的獨特感受,結合實際的生活經驗,發揮自由的聯想去填補這些空白,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再如講授《黃山奇石》時,我問學生:圖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學生很快發現,“猴子”是指山頂上像猴子的一塊巨石;“海”是指山間像翻滾的波浪一樣的云霧。顯然人們把這兩種景象融為一體,稱為“猴子觀海”,這本身已充滿了想象的色彩。接著我又讓學生細讀重點句,從中找出“抱著”“蹲”“望”這些描寫動態的詞語以及“一動不動”這個描寫靜態的詞語,品味想象的意境。這時我讓學生結合看圖,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說:“這只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云海驚呆了。”有的說:“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嚇壞了。”還有的說:“這只猴子望著翻滾的云海在沉思。”這時我抓住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把圖中景物由語言變為動作,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強化其想象思維。
在此基礎上,我通過對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對翻滾的云海,它會想到什么?”這時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說:“它會想,我要是孫悟空踏著云彩飛過去見觀世音有多好。”有的說:“我要是會游泳,跳下去游個痛快。”還有的說:“我要是長出翅膀,飛到對岸去該多好!”就這樣,我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創設了想象思維的氛圍,最終給學生的思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感受美好生活。低年級的孩子對朗朗上口的小兒歌和詩歌性的課文很感興趣,也很愛讀。這類課文也很容易表達感情。例如教學《雨后》,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讓學生回憶:下雨的時候是什么樣的?你們的心情又是怎樣的?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說出真實感受。有的孩子說出的是一些煩惱和不便,我并沒有進行否定,而是適當引導他們在煩惱中尋找快樂。比如:鞋濕了但是天氣卻涼爽了。又從不同角度引導他們,如:城市里的人覺得出門不方便,但是農民伯伯怎樣看待這場雨呢?鼓勵學生說出心里話,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感受生活的美好。
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感受美好生活。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時,我首先給學生播放了《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歌曲及電影片段,師生共同欣賞,激發學生興趣,從而進入詩歌所描繪的情境。在學生流利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針對重點問題讓學生來回答。在了解課文的情況下,采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進一步朗讀課文,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體會少先隊員快樂的心情。同時拋出問題:少先隊員盡情享受歡樂的同時,你知道是誰給我們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在學生們思考時,我利用多媒體這一先進手段繼續讓學生欣賞課文,讓學生感受到是黨和人民給了我們幸福美好的今天,進而朗讀,誦讀,學唱,理解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愛黨、愛國、愛生活的情感。
兒童詩的句式往往可以舉一反三,遷移運用。《共同的家》教學中句式“(什么)是(誰)的家”的遷移共有兩次。一是在學習課文第二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前,它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句式的拓展練習,使學生對于我們和地球的關系進行感悟,既突破了難點,又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二是在學完整首詩后,讓學生用此句式創編兒童詩。這種創編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讓他們積累詞語和句子,豐富閱歷,加深對語文內涵的感悟。
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獲取知識。一千個哈姆雷特就一千個哈姆雷特吧,只要不把他讀成麥克白;一千個林黛玉就一千個林黛玉吧,只要不把她讀成薛寶釵。每個人的閱讀角度不同,閱讀感受也就不同。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有所改變,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樂讀善讀,享受閱讀的快樂和成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