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汝全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學習物理史能夠培養學生尊重事實的態度,讓學生認識到物理來源于生活而服務于生活,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勇氣和意識。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如何把理科知識與人文知識相結合?下面介紹4種教學方法。
教師通過成果展示,讓學生感知各個成果蘊含的物理知識。例如“樂音的特征”教學中物理學史的滲透: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制造和使用樂鐘最早的國家……接下來,教師可介紹編鐘的組成,同時展示編鐘圖片。
在這里,教師用裝有不同量水的試管模擬編鐘發聲,提出問題:“閉上眼睛你能知道是什么樂器嗎?大小不一的編鐘改變的是什么?輕敲和重敲有什么不一樣?”從而引入樂音的3個特征,并由此展開探究。在此過程中,教師可自然滲透敲打樂器、管樂器、弦樂器聲源及工作原理的教學。這種倒敘的教學方法主要是通過歷史讓學生感知聲音、用科學方法研究聲音,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科學探究的欲望。
在蘇科版教材中可采用此方法進行教學的章節有很多,比如熔化和凝固:介紹最早的冰箱——先秦時期的一件冰酒器(銅冰鑒);光的直線傳播: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針孔照相機雛形);杠桿:越國政治家、商人范蠡發明的桿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介紹中華民族“飛天夢”——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物體的浮與沉:曹沖稱象;磁體與磁場:介紹中國的司南。(也可以用國外的物理成果史。)
沿著科學家的軌跡,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回顧發現之旅。例如“電流的磁場”教學中物理學史的滲透:奧斯特深信電和磁之間有某種聯系,就像電和發熱、發光的現象之間有聯系一樣。1812年他就在論文中寫道:“我們應該檢驗的是,究竟電是否以其最隱蔽的方式對磁體有類似的作用。”他在通電的導線前面放一根磁針,企圖用通電的導線吸引磁針。然而盡管導線灼熱了,甚至燒紅發光了,磁針也毫無動靜。1820年4月,奧斯特在做有關電和磁的演講時,嘗試將磁針放在導線的側面,在接通電源時,發現磁針輕微地晃動了一下,他意識到這正是他多年盼望的實驗現象。經過反復實驗,奧斯特終于查明電流的磁效應是沿著圍繞導線的螺旋方向發生的。1820年7月21日,他用拉丁文簡潔地報告了60多次實驗的結果,向科學界宣告電流磁效應的發現。
學生動手呈現奧斯特實驗,走一趟奧斯特的發現之旅,通過實驗了解電流的磁效應。滲透的物理學史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科研道路的曲折,培養學生不畏艱難、持之以恒的決心,告訴學生做一位生活中的有心人。這種教學法不僅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而且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在蘇科版教材中可采用此方法教學的章節也有一些,比如,重力:牛頓與蘋果的故事;大氣壓強:馬德堡半球實驗;電磁感應現象:法拉第與他的發電機等。
教師引導學生站在發現者的高度研究問題、發現問題、做出猜想、進行科學探究、得出結論,最后向學生講述這是某位科學家的成果并介紹該科學家。例如“歐姆定律”教學中物理學史的滲透。課堂引入:如何改變電路中燈泡的亮度?學生回答:更換電池或改變電路中的電阻。教師提出問題:電流與電壓、電阻有什么關系?學生做出猜想。教師設計實驗(注意控制變量法的應用及表格設計)。學生進行實驗并收集證據。教師評價證據是否支持猜想(注意圖像法的使用)。學生得出結論(注意語言嚴謹)。最后教師介紹歐姆的故事,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
這種物理學史滲透法是初中物理階段重要實驗、重要章節的常見教法,能夠讓學生學會更系統的研究問題的能力、更為嚴謹的實驗操作流程以及語言歸納方法,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家探究的不易。教師只要幫助學生了解和感知科學家的精神,無須偏重故事的介紹,轉移重點。在蘇科版教材中可采用此方法的章節有一些,比如,壓力壓強:介紹帕斯卡;浮力:介紹阿基米德;焦耳定律:介紹焦耳。
通過介紹科學家曲折漫長的糾錯或完善的歷程,引導學生最終回歸真相。例如下面“牛頓第一定律”教學中物理學史的滲透。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現象:在平直的路上推車,車才能運動;停止用力,車子就要停下來。教師提問:“你認為這個觀點有什么問題嗎?”學生一定會有不同的觀點。由于學生已經看過課本及相關資料,所以學生馬上會得出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結論,但是在不少學生的心中還是存在著疑問的。在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后,教師指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一直統治人們的思想將近2000年,直到300年前才由伽利略提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伽利略的觀點: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教師提問:“假如你是伽利略,你會尋找怎樣的方法去推翻亞里士多德維持將近2000年的錯誤論點?”(教師給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的機會,讓他們去探求物理規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深刻體會物體運動的原因。)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伽利略斜面實驗并指出:“伽利略實驗對科學研究的啟示:正確實驗+合理的假設推理。在我們今天看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但是在發現它的最初往往是非常艱難的,伽利略在充分的事實和理論依據的基礎上,靠堅強的意志和信念,終于獲得成功。”
3.笛卡兒的觀點:如果沒有其他原因,運動物體將繼續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并且一直運動下去。笛卡兒是一位與伽利略同時代的法國科學家,他進一步完善了伽利略的觀點。
4.牛頓的觀點:一切物體總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牛頓成功的秘密:站在巨人的肩上進行質疑和完善。學生通過歷史故事以及動手實驗認識到:一個規律的發現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允許有錯誤,但我們要在認識錯誤中糾錯,找出原因。學生通過學習這樣的過程向科學家致敬,培養敢于質疑的勇氣和意識。在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教材中可采用此方法的章節有一些,比如探索更小的微粒:介紹道爾頓的蛋糕模型和盧瑟福的原子模型;宇宙探秘:介紹托勒密的地心說和哥白尼的日心說;能量轉化的基本規律:介紹永動機。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物理學史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豐富學生的認識,把物理學習與人相聯系,讓物理知識變得更有生命、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