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旅行社游學項目宣傳頁上,“研學旅行成必修課程”“傳統文化考核在中高考中比例上升”等字眼非常醒目。在北京市景山學校教師朱暢思看來,游學與研學不能畫等號。“研學組織方應有科學的邏輯,要設計活動,給孩子講解,帶著孩子總結。否則,就只是個旅游、玩樂的組織者了。”此外,一些標榜“工匠精神”“動手能力”的夏令營也名不副實,教學只涉及成品件的簡單拼接,距離動手能力的培養很遙遠,叫“親子游樂”或許更加恰當。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提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將“游學”籠統稱為研學旅行,泛化了《綱要》的范圍,旅行社、培訓機構組織的游學只是取了一個籠統說法,模糊了研學的本義。
“江蘇的省會南京為什么距離安徽那么近?徽商為何轉運淮鹽且聚集在揚州?”老師的預先提問,讓京師實驗小學安徽研學團的學生對旅行充滿期待。到了安徽,他們了解到,原先的江南省囊括現在的江蘇和安徽兩省,南京正好在江南省中部,而同省鹽務轉運也就順理成章。
“研學旅行要求走進社會,對小學生來說,研究問題需要有很好的設計。”校長喬錦忠介紹,“研學團出發前,語文、自然、歷史、科學、藝術等方面的授課老師聚在一起,分別提出意向目的地與各自課堂知識的融合點,根據匯總結果選擇主題和目的地。其中,年齡段不同,研學內容也各有差異。”
記者了解到,組織主題研學旅行并不意味著學校包攬包辦,外地交通、住宿等仍然要依賴旅行社,但主題的把握一定要由專業教師設計。喬錦忠介紹,為有效推進研學旅行落地,北京市教委為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提供經費支持,學校提出計劃經審批后即可獲得支持。由學校確定主題,制定日程線路,老師帶隊講解。在滿足這些要求的情況下,再由旅行社競標。
7月中旬,浙江省教育廳出臺中小學研學旅行實施意見,提出用5年左右時間建設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營地2個以上、全國基地20個以上,遴選省級營地10個以上、省級基地100個以上。要求各地圍繞“紅色之旅”“生態之旅”“文化之旅”“活力之旅”等主題,篩選打造3至5條面向本區域的示范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與此同時,各地研學旅行資源的建設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而落實到傳統文化研學,師資人才的缺口仍待補齊。因國學的范圍寬廣邊界不清晰,文學、古漢語、禮儀、音樂等各方面都要涉及,且師資培養體系不健全,課程、專業設置需要對接,故教育部的規劃也體現了這一點,武漢大學、東北師大等高校都在建設國學院,與培養大師相比,滿足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要求是更加切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