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閱讀教學應當關注學生思維發展及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雖然注意到了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但往往流于膚淺,缺乏深刻性。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可以從抓住問題設置入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要設計和運用好有價值、有意義的好問題,激發學生認知沖突,設疑、質疑、解疑,點燃思維的火花。問題的設置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明確問題標準。好問題要符合三個基本標準:第一,真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爭論;第二,目的明確,為著解決某一個重點、難點、疑點、著力點而設計的,或者可以激發學生進一步的興趣,可以引領學生深化理解;第三,具有開放性和彈性,問題涵蓋較大的信息量,可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來展開思考,而且這個問題能尊重思維的差異性、獨特性。
用心設計問題。設計問題可遵循三個思路: 第一,向教材要問題,每篇課文之后,都會有結合本單元文本特點精心設計的一個或幾個思考題,研讀和利用這些思考題是設計問題的一條捷徑;第二,向教參要問題,從教學參考書中,選擇設計問題;第三,向學生要問題, 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鼓勵和激發他們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
有效運用問題。讓問題發揮作用,要堅持三項原則:第一,要讓問題鮮活,教師首先要錘煉提問語言。在提問關鍵問題時,要恰當運用語氣、語調,并且輔助以肢體語言,讓問題“親切”起來“活”起來。第二,問題不能滿足于口頭提出,要創設條件把問題以多種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第三,要給予探究時間,不管是一個需要通讀全文的大問題,還是一個信息量相對較小的問題,問題提出后,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自主探究、回味。學生可以查資料、圈點勾畫,可以凝神思考,可以寫出感悟與困惑。經常這樣靜靜地研讀,學生的心靈自然會歸于安靜,走向深刻、理性。第四,要恰當運用追問,追問是對課堂提問的延伸與拓展,是對思考感悟的追根求源,可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梳理混亂模糊的思維。面對一個好問題,大部分學生不可能一次性地全面、條理、深刻地予以解答,當學生的回答不夠透徹、不夠條理、不夠全面甚至有所偏差時,教師不能置之不理,要及時追問。在追問的引領下,學生會靜下心進一步思考,加深思維的深刻性。如在閱讀 《自然之道》 一文中“小幼龜遇到危險時”那段文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把握文句中的一個“探”字。先以親切靈活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探”這個詞,繼而理解了“探出”這個詞。但到這里,老師可以進一步以“探出”和“伸出”相比較來追問學生,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探”字背后小幼龜的機警和謹慎,它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進而感受了大自然的奇妙。因此,這是有效運用問題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過程。
思維有多深刻,天地就有多遠。采取有效的問題策略激活學生的思維,語文課堂就是一個思維活躍的課堂,一個精彩不斷的課堂,一個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會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樂思維,會思維,善思維,形成較強的思維能力,為終身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