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亞明
(上海大學,上海 寶山 200444)
近年來對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研究群體主要來源于教育學方向的學者,主要包括中國教育學會的研究人員、歷史學科教育的碩士生和中學歷史教師。作者機構多來源于國內的一些師范類高校。近年歷史學科教育專業碩士的碩士論文以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為研究對象的占一定比例,除此之外,其文章主要發表在一些教育期刊里。如《教育科學論壇》,《中學教學參考》,《歷史教學》,《課程·教材·教法》,《歷史教學問題》等刊物,論文主要涉及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撰思路、史料的選擇與運用、中國史、學生能力的培養、歷史與地理的結合、中美教科書的比較等。
國內對于美國教科書編寫狀況的考察涉及較多。例如,馮怡的《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特色及其教育理念淺析》[1]一文認為美國中學歷史教材遵循范例性原則的編撰結構,側重向學生傳遞歷史學習的方法、能力。在內容選擇方面,具有大眾化、生活化的特點。在語言方面,采取描述性的表達方式。魏贏樂在《美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編寫特色研究——以“新航路開辟”一課為例》[2]一文中,選取“新航路開辟”一章,從編寫思路、課文特色、分析編寫取向等方面來探究,從微觀角度探究美國教科書在編寫理念上的取向。
楊利剛在《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史料運用研究——以<發現美國的過去:從史料中進行探究>為例》[3]一文中,使用文獻研究和比較研究的方法,認為《發現美國的過去:從史料中進行探究》一書以史料運用最為顯著,同時幫助學生提出問題,給予學生歷史背景,采用史料分析法,對歷史文獻進行合作探究,以實現美國國家歷史課程標準所設定的目標。
國內有許多學者針對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所涉及的中國史的相關內容進行研究。2011年張欣穎在其名為《美國Prentice Hall 2007年版<世界歷史>教科書中國史內容述評》[4]的碩士論文中,對涉及中國史方面的內容進行敘述和評價。孫岳在《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中日戰爭》[5]中,試圖用“第三只眼睛”來看美國的中學歷史教科書是如何描述中日戰爭的。同樣孫岳在《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抗戰》[6]中,采用了美國比較流行的教科書,著重探討了美國歷史教科書中關于中國“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中國戰場在戰勝日本過程中的貢獻、中國抗戰的歷史地位和評價等問題。認為美國中學教材中關于中國抗戰的敘述相對簡單,期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美國教科書更可觀地敘述這一歷史。劉敬輝在《美國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7]一文中,深入研究和梳理美國課標所要求掌握的有關中國歷史文化的知識,來了解美國青少年眼中的中國歷史文化。劉敬輝分析了美國中小學和初高中階段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情況,對比中美歷史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學生通識教育和獨立思考能力、歷史師資培訓制度的異同,希望中美之間取長補短,相互進步。
教科書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肖素紅在《<人類的歷程:世界歷史>:美國德克薩斯初中歷史教科書評介》[8]一文中,以美國德克薩斯州《人類的歷程:世界歷史》初中歷史教科書為文本,將知識選擇、編輯特色和能力養成,以及培養學生的學習視野,感受歷史學的魅力,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研究。李稚勇,陸正東在《美國探究性學習歷史教科書論析》[9]中,面對如何切實有效地激發學生地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精神、提高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對美國2000年版地教科書《發現美國地過去:從史料中進行探究》一書的寫作意圖、框架設置、主要內容和價值功能等方面的介紹,認為該書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齊樹同在《歷史教育培養學生的決策能力——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案例與做法》[10]中,以美國的初中歷史教科書《世界》和高中歷史教科書《世界歷史:與現在的關聯》為例,對利用歷史上的典型案例,通過歷史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決策能力進行探究。陳其在《美國中小學歷史學科的終極目標——以美國教科書對“美國的創立”的處理為例》[11]中,認為中美兩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關于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憲法制定這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存在著敘述上的差異,主要原因在于:中國關注的焦點在于對美國和世界的宏觀歷史影響方面,而美國將此段歷史視為中小學生社會學習的一部分,美國希望中小學生了解美利堅民族及其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法律體系,傳輸美國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憲法精神,鼓勵美國年輕人積極參與國家政治。陳波在《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保守主義國民意識教育——以德克薩斯州“麥克道格爾—李特爾版”歷史教材為例》[12]中,通過考察“麥克道格爾—李特爾版”《美國史》和《世界史》教材的編排與內容等要素,鑒于歷史教育有培養青少年認同國家或社會主流觀念的功用。他揭示了保守的國民意識教育在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滲透。陳波在《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國民意識教育——以德克薩斯州“麥格勞—希爾版”<美國史>為例》[13]中,選取“麥格勞——希爾版”(McGraw Hill)《美國史》,隨著多元文化主義的興起,美國要求教科書的編寫可以將社會多元化的內容納入到教科書的編寫中,但受到了保守主義的強烈抵制。陳慧萍在《“活”的孩子是培養出來的——從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設計細節得到的啟示》[14]一文中,探究美國教材的設計細節體現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的方法。
國內學者對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研究,擅長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特別是與中國歷史教科書進行對比。例如,熊守清在《美國與中國歷史教科書的比較》[15]一文中,把中美在中學歷史課本的編寫體例和印刷裝幀方面的異同進行了分析,認為美國和中國的歷史課本都采用章節體,重視直觀性,講究印刷裝幀。而美國歷史教科書中英雄史觀和“歐洲中心論”的傾向比較嚴重。周仕德在《中美中學歷史教科書內容建構的比較及反思——美國ML版與人教版的“啟蒙運動”為例》[16]中,從敘事學和教學論的視角,將中美兩國的歷史教科書編撰的《啟蒙運動》一節的內容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新課程理論要滲透教科書內容的構建,教科書內容建構要始終圍繞歷史的核心知識。安新在《中美中學歷史教材之比較研究——以“大蕭條”為個案》[17]中,筆者從人民教育出版社、岳麓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和大象出版社選取了中國高中歷史教科書,又選取了由美國專門開發中學教材的麥克道格爾李特爾公司出版,美國歷史教科書世界歷史(World History),將二者進行了對比研究。從微觀上對比中美兩國教科書的“大蕭條”問題,分析中美兩國教育目標、歷史觀以及文化觀等方面的差異,認為美國中學教科書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在歷史教育中,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在歷史教科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方面,馬天寶的《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史地結合特點分析——以《世界歷史與地理》教科書為例》[18]一文,首先討論了歷史和地理相結合的重要性,主張學生應擅長使用地圖和時間線的結合。如使用時間軸、地圖等。還有一些帶有觀點性質的文章,如王旭東在《歷史教科書的錯誤折射出美國國家歷史觀》[19]一文中,從《老師的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錯誤》談起,認為美國歷史教科書存在謊言現象,表明美國歷史教育有學術、寫作方式、歷史觀等方面的問題。美國基于自身價值取向,對美國歷史事實的選擇,構成了“美國國家歷史觀”。然而這種歷史觀屬于實用主義哲學基礎上的唯心史觀范疇。從根本上說,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謊言現象是不可能被消除的。
中國歷史教科書的研究必須關注世界,美國的歷史教科書給了中國很多啟發。首先,在教材編寫方面,中國應該從原本的內容的羅列轉向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內容生活化、大眾化,注重歷史與現實相結合,讓學生體味到歷史教材的趣味性和有用性。其次,在歷史資料的使用上,中國教科書應涉及一些有意義的歷史資料,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主動創新,主動學習思考并創作,敢于推理探究歷史的原貌。再次,在教科書中的國外史方面,中國教科書對其描述應盡量客觀準確,盡可能的引導學生,探究真實的歷史。最后,在教科書中,應注重交叉學科的運用,尤其是培養學生的圖像使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肯定現有成果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第一,對美國中學歷史教材編寫的歷史背景探究較少,僅僅羅列了編寫內容,并未深層次挖掘背后的原因。其次,在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歷史資料的使用方面,主要探討了《發現美國的過去:從史料中進行探究》這一本教材,并未從其他教材中總結出其選擇史料的規律。第三,為了吸引中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中學歷史教材中使用了大量有趣的歷史圖片,而學者并未從美國中學生歷史教課書中的圖片著手研究。
由于國內期刊的數目有限,關于美國中學歷史教材研究的主題,研究論文散見于期刊、書籍中,這些都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歷史教育提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