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娜
(包頭昆區陽光寶貝幼兒園)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幼兒階段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一個人如果在幼兒階段養成的飲食、睡眠、學習、衛生等習慣將會使其終生受益。作為幼兒園的教師,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幼兒培養良好個性和行為習慣呢?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我們都說幼兒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具有可塑性。幼兒階段是各種行為習慣(好習慣與不良習慣)養成的高發期、敏感期、關鍵期,而在幼兒入園前這些獨一無二的個體因成長環境不同,家長性格、文化素養、教養方式和觀念各異,家庭的因素和成長環境等等直接影響孩子方方面面的成長。比如在很多家庭中,孩子吃飯經常是一家五口人輪著喂,要吃1個鐘頭,很多事情要么一手包辦不問及孩子的想法及感受,要么對于孩子出現的問題放任不理;要么失去耐心經過幾次勸說無效后,被激怒的家長就用打來解決問題。有一個家長聽說自己的孩子被女孩“欺負”了,一放學我們還沒來得及阻擋他就給了孩子一耳光,雖然不重,但孩子的臉紅了。可見這就是家長的素質和觀念不同,也許他認為男孩就要很強勢。還有不少孩子因為單親家庭或由爺爺奶奶獨自帶養,長時間不怎么說話,在幼兒園也不和任何人交流,經過老師長時間的努力,直到孩子上大班了才開始變得像其他孩子一樣活潑。有個孩子的奶奶說,他家的寶貝都不怎么說話,就連跟爸爸媽媽都很少交流。這次暑假去長沙姑媽家住兩個月,居然從不叫姑媽和姑爸!還有的孩子動不動就用拳頭說話。由此可見,這些孩子比較任性、孤僻、膽小、攻擊性強等。《規程》要求:“幼兒園應在各項活動的過程中,根據幼兒不同的心里發展水平,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促進幼兒的能力和個性的全面發展”。許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個性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更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任何一個成功者,都是在良好個性的支配下,經過克服重重困難、百折不撓才取得了事業的成功。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幼兒教師在幼兒入園后仔細觀察、并采取及時有效適宜的辦法耐心的對幼兒進行引導及糾正,使其具有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及品行,為孩子的一生及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使其培養良好個性和行為習慣。
幼兒入園后,教師全天與孩子接觸,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了解、觀察幼兒的機會。在活動與交往中,孩子的個性與行為自然地流露,這時,我們幼兒教師就需要留心觀察客觀分析與正確評價及引導,對幼兒表現出的問題以故事、兒歌、歌曲或其他形式巧妙地設計成一堂生動活潑的主題活動課,對癥下藥,引導幼兒自己學會觀察分析發現問題,感受不良習慣的害處,這樣它們就會自發的調整自己改正其壞毛病。可是,一個不良習慣的剔除、一個好習慣的養成是需要時間來磨合演變的,也許對于有的孩子來說不是一兩節活動課就能完全解決的,還需要教師在一個周期內每天堅持跟蹤觀察,多與孩子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像好朋友一樣做孩子的知心人,多鼓勵孩子、表揚孩子、賞識孩子;并用榜樣的形式激勵孩子,不放過任何一次孩子微小的進步。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長時間的間接觀察與引導,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就不難了!與此同時,我們要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幼兒良好個性的培養。例如:在活動區里投放一些幼兒喜歡的玩具,孩子之間通過玩玩具學習交往、學習合作,不斷提高交往能力和分享合作的愉快;通過引導孩子在自然角培育植物,孩子們會在每天為花草澆水、此過程就增強了責任感和求知欲;通過“秋天來了”,帶領孩子們到戶外聞聞桂花香,撿撿滿地的落葉、觸摸迎面而來涼爽的秋風,看看頭頂碧空中一掠而過的大雁,孩子們感受著美好!在美好的感受中陶冶性情!
我們知道孩子的成長環境分為學校、家庭、社會。在園教師堅持不懈,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觀察問題、通過各種各樣新穎、富有童趣及寓涵教育意義的活動,努力引導幼兒養成飲食、睡眠、學習、衛生等好習慣,但幼兒成長的另一個重要環境是家庭,家庭是幼兒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幼兒習慣形成的第一搖籃,父母作為兒童的第一任教師,更應該積極為幼兒創造適宜的家庭環境,日積月累,讓幼兒的良好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同時,家長也應積極配合協助教師,鞏固對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并鼓勵家長應懷著與孩子平等、尊重孩子的心態給孩子快樂或是積極創造一個能與孩子平等、快樂的親子和諧環境。例如與孩子共同探討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時間,分享幼兒在園的積極表現等,這樣的過程中幼兒會很開心快樂自信的表達,為好習慣的延續做更進一步的鋪墊,如果再加上成人適當的鼓勵,孩子就更愿意將好的習慣在家表現,久而久之使之成為受用一生的好習慣!但是,在家中家長對于孩子習慣的養成不要太急功近利,例如,對于孩子挑食的問題,家長不應操之過急,要思考孩子為什么不吃的真正原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幫助孩子,或是先讓孩子了解這種食物以及它帶給我們的營養,或是親自帶孩子動手做這道可口的菜肴,這樣在互相交流、探討、觀察的過程中孩子不但快樂、而且還培養了孩子動手能力、從中學會了很多知識,更重要的是促進了親子之間的融洽關系,同時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不易、領會到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學會珍惜和感恩。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提出:“成人要遵守社會行為規則,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在社會環境中我們同樣也要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引導孩子養成講文明、講禮貌、尊老愛幼、誠實守信、愛護公共環境、節約水電、懂得與人和諧相處、不爭風不吃醋、學會遵守公共場所的規則秩序、不破壞集體公物的好習慣。例如能與小區里的同伴溝通、與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主動熱情地打招呼;做錯事情主動承認錯誤并力求改正;朋友有困難熱心幫助等,從小培養孩子具有良好的素養,這些將是孩子融入社會所必須具備的各種能力和必備條件。
播種好的行為,可以收獲好的習慣;播種好的習慣,可以收獲好的命運。人的各種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學習、實踐和環境中逐漸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大容易改變。所以,我認為在幼兒階段更要注重幼兒個性的養成和良好習慣的培養。而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幼兒園、家庭、社會,都要努力為幼兒創造一個有利于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氛圍,使孩子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逐步養成各種良好行為習慣和品質,為孩子一生的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