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成軍
(撫順縣國有林場總場,遼寧 撫順 113006)
森林培育是國家林業資源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而在當前整體社會凸顯自然生態保護的時代背景下,森林培育具有獨特的意義,持續提高我國森林培育質量是重要的社會命題之一。基于此,重點從我國森林培育發展的整體趨勢、森林培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相應的優化提升策略三個方面展開系統的闡述和論證。
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森林培育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視。森林培育能夠有效保護原有的生態環境,使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大大改善現存生物的生活環境。森林培育能夠協調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關系,推動人與生物、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促進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該問題本質上是由于我國森林培育工作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各項規劃還未得到較好的落實。實際上,理想狀態下的森林培育需要系統而科學的整體安排,最終才能實現林業資源產出和培育雙向的高效,否則一定意義上只能是另一種形式的生態破壞,不利于森林培育質量提升。
森林培育工作帶有較強的公益性,但是當今的林業工程已經轉向商業化,因此森林培育工作鮮少受到注重。目前,我國的發展重點放在了高新技術產業上,自然在林業發展方面提供的資金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近年來,雖然我國在退耕還林工程上的投資力度不斷增大,但是仍然不能滿足森林培育的需求。再加上落后地區由于思想認識不足,不能有效進行森林培育工作。所以,在當今呈現出森林培育力度低、林業科研不深入、森林培育技術推廣力度不足、森林培育質量差以及營林體制陳舊的現狀。
每個地區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不同地區林業企業工作人員的知識水平也有所不同。在某些地區的森林培育工作中缺乏經營意識,同時沒有提高森林資源附加值的條件,因此,只能處于低層次、低效率的森林培育階段,導致森林培育效益不高。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缺乏工作信心,工作人員缺乏工作動力,導致森林培育效果不佳,并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積極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在森林培育上的有益經驗和先進模式是提高我國培育質量的重要途徑,這就需要專業技術工作者強化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在實際研究工作中積極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從而引導和推動我國森林培育工作實現可持續化、集約化和定向化發展。
實現森林培育的標準化和科學化是提高整體培育質量的核心內容,實際上我國的林業標準化自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起步,已經有相應的制度設計和安排,但不完善、與目前的實際工作嚴重脫節等問題較為普遍,因此在新時期要持續強化相關的標準化體系建設,在較為廣泛的基礎性數據研究基礎上建立健全較為完整的數據庫,以此作為相應標準化體系建設的依據,這是目前最為緊要的命題。只有建立健全相應的森林培育質量標準體系,一線的森林培育工作才有具體的指導方式,也才具有相應的工作評價考核機制。
目前,科技較為發達,借助高科技的力量以及科學的管理理論,進行林業培育工作的改造與優化,不斷提高森林資源的附加值,推動森林培育工作的健康發展。同時,不斷優化營林機制及營林方式,促進技術創新。另外,在森林培育工作中要注重對于基層林業站的資金及技術支持,鞏固發展實體林場,為科技人員進行技術承包提供鼓勵。
森林經營可以分為4大經營模式,其中包括森林的生態系統經營模式、生態為主的林業產業經營模式等。隨著現代林業地不斷發展,我國林業進入了可持續發展階段,森林培育從以往的單純獲取林產品為目的發展為更加注重生物多樣性、野生動植物保護,不斷調整和優化森林產業結構,使森林的生態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得到顯化。森林培育就是要不斷調整方向,奠定可持續發展基礎,并把一些危害森林和人類的活動加以制止,做到保護和利用相結合。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整體步入新常態階段,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逐漸得到突出和強化,國家從戰略層面上持續強化了對自然生態的保護力度,一系列相應的措施被全面推廣,這是當今的整體趨勢。在上述時代背景下,森林培育作為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促進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新時期具有了特殊的意義。在國家的頂層制度設計和積極推動下,我國的森林培育整體上正朝著科學化、精細化和高效化的方向邁進,在森林管理、培育技術等系列領域取得了不可忽略的成績。相關單位森林培育的質量和效率在不斷提升,森林培育的生態價值得到了初步顯現。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科學技術特別是育林技術的不斷進步,森林培育質量的持續提高和森林培育學在我國的不斷發展是大勢所趨,這個過程中自然需要包括具有相關理論及技術人員在內的各個主體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探索。
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再加上環境的不斷惡化,急需培育森林,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以緩解環境壓力。目前,森林培育工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全體人員都應行動起來為森林培育工作的順利完成貢獻自己的力量,加大國家森林培育力度,竭盡全力為建設綠色家園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