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婧慧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林業工作站,陜西 榆林 719000)
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大幅度提升,生態環境隨之遭到破壞。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國對環保都加強重視程度,我國也適時進行大規模種植活動,但在這期間,病蟲害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嚴重阻礙林業發展。只有加強林業病蟲害問題的研究,才能確保林業穩定發展。
我國防治森林病蟲害工作較為落后,在預防和治理病蟲害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采用農藥的控制方式,而農藥也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雖然使得病蟲害得到了合理的控制,但給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一定的破壞,這樣的防治方式也會顯得得不償失。另外一些工作人員不了解使用農藥的標準,管理部門也未給出相關的使用農藥方法。我國森林資源結構較為復雜、植被質量較為脆弱,而我國土地面積較為遼闊,地貌種類繁多、地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由于這些較為復雜的狀況使得森林的病蟲害現象不斷加重,隨著大氣的不斷變暖,促使的我國土地資源也不斷遭到破壞。根據相關資料了解到,病蟲害的防治效果逐年下降,爆發頻率不斷變大,進而使得防治病蟲害的工作有了一定難度。當前我國存在病蟲害防治標準不成熟的現象,技術與管理方式都較為落后,沒有將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充分利用。而相關部門沒有重視森林發生的病蟲害問題,并且政府資金不到位,沒有對技術人員進行定期指導和培訓。相關工作人員普遍技術水平低,缺乏一定的專業性的指導,進而使得防治病蟲害的工作,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始終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
林區營養供應的不科學性與不合理性是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最重要的問題。所以,工作人員必須認真研究出科學合理的營養供應手段。根據不同區域所提供的營養手段也相應不同。例如東北區域內,黑土地占地面積相對較大,營養成分比較多,因此要正確分配氮磷鉀的分量,使樹木加強營養吸收。樹木不僅需要營養供應,還需要定期定時的檢查其生長狀況。若發現有問題必須及時解決,以此保證樹木獲得所需營養成分,保障林區穩定發展。要想實現林區資源優化配置,必須給予科學合理的營養供應方法。
通過多樣化重視來促進林木抗病蟲能力的不斷提升。具體來說,就是加強營造闊針混交林,實現多品種樹木的種植,進而構建其更科學完善的平衡生態系統。通過實現樹木的合理搭配,選擇抗病蟲害能力相對較高的樹種,對樹種比例做出恰當調整,以此來有效改善森林環境,全面增強森林抗病蟲害能力?;诙鄻踊瘶淠酒贩N的種植,若引用化學藥劑來防止病蟲害,極易給林內植物生長,以及森林生態環境帶來不利影響。所以,為了更好地保護營造的生態系統,應結合具體情況,引用更加環保的病蟲害防治方式。如,引入天敵等措施,更好地平衡生態系統,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為森林資源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此外,對于引入的天敵,應盡可能選擇赤眼蜂、貓頭鷹等益鳥益蟲,以確保樹木的損傷程度可以控制在最小范圍,有效遏制病蟲害的進一步發展。
由于森林占地面積廣大,而且病蟲害的發生也是無規律可循的,這就需要對龐大的林業進行劃區管理,這樣就可以在一個小范圍的地方進行更為全面的病蟲害防護措施。當然不只是以面積的大小進行劃分,還可以以林種的分布,這樣有助于在小范圍內進行防治,有利于植被更好的發展。
針對不同的地區的園林來說對其種植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應因地制宜的選擇合理的造林營林技術,例如在山區進行造林的過程中,可引進優質的樹種或引進混交林,也可根據本地的樹種作為主要的樹種,并引入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樹種,繼而減少病蟲害對森林樹種帶來的傷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使用農藥的量。林業產生大量的病蟲害的一大原因是由于該地區的撫育管理工作做得不好,因此加強深林的服務管理工作,不但能夠及時發現園林中的病蟲害,及時對其進行治理,進而能夠早期進行防治并能將病蟲害的危害降到最低,也能提升林木生長發育的能力,增強林木抵抗病蟲害的能力。
在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生產實踐中,應當積極引進并推廣使用新型的防治技術。注重引進和選擇當地的抗病蟲較強的林木品種,從源頭上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減少高毒化學農藥的使用,并通過強化管理等努力控制降低防治成本。在林業生產中,要強化檢疫工作防止危險性病蟲害的傳播蔓延??刹扇I造混交林、進行純林改造、補栽蜜源植物等有效的方法促進森林生物的多樣性,提高森林的自控能力。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意分析并記錄本地歷年病蟲害發生危害的特點、規律以及防治經驗,為以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學習和引進先進的管理和防治技術,要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和所取得的好的經驗做法,采取得力措施實現林業病蟲害的有效控制,鞏固生態建設成果。
綜上所述,防治林業的病蟲害應當建立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有害化學農藥的使用。在進行防治時盡量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和營林措施,利用生物之間生態平衡原理,實現病蟲害的有效控制。針對林業生產中病蟲害經常失控成災的特點,應當注意建立防治減災監控系統,使得林業人員利用互聯網技術及時掌握病蟲害發生動態,提早采取有效防控措施,促使我國的林業事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