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溝
(廣東中山,828400)
在自然界中,互為鏡像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你要 找到兩個完全相似的東西都不可能,更不用說互為鏡像了。也許有人會說,雙胞胎就很象。但如果仔細觀察,還是有分別的。即使外表完全相同,則還要看內部器官結構。如果這些都相同,還可以 追究到細胞結構.分子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講,世界上沒有兩個東西是完全相似的。不要說動物雙胞胎,就連植物種子,同一個模具生產的金屬部件,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關于“弱相互作用 中宇稱不守恒”理論,物理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吳健雄所做的鈷-60 B 衰變實驗對其構成有力的支撐。對該實驗的描述,我看過好幾個版本,不盡相同。讓我 覺得好笑的是,用 磁場就能使一個物體(亞原子粒子也行)成為另外一個物體的鏡像。如果這也能成的話,則把雙胞胎之一倒吊起來,他(她)倆豈不馬上互為鏡像?很明顯,這不行。再轉180度如何?還不是等于什么 都沒干?也許有人會覺得,我這個比喻不恰當。
但磁場的確只能干這個。下面是我的構思:
假設臺面上放 有兩個磁場,一個N在上S在下,另一個S在上N在下。隨機將它們編為1號和2號。現在把一塊經強磁場極 化的鈷-60 晶體(為便于判別方向,晶體塊事前壓成扁平狀 長方形,一面涂成綠色,另一面涂成黃色)1分為2,分別放入兩個磁場中(底面朝向相同)。按照”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 理論的預期,兩個磁場中鈷-60衰變所放出的子的旋轉方向是相同的。但實際情況如何呢?
1、假設鈷塊的底面朝向對電子的旋轉運動沒有影響,1號磁場中電子為左旋(從上往下看,下同)。那么,當我們把1號翻個底朝天的時候,電子應呈右旋(原來 左旋翻轉180度 自然變成右旋了)。再把鈷塊 翻個底朝天(相當于翻轉360度——連同剛才的翻轉),則電子仍為右旋,因為鈷塊的底面朝向對電子的旋轉運動沒有影響。但我們會發現,此時兩個磁場 完全相同。既然1號為右旋,我們有理由相信2號也為右旋。
2、 假定鈷塊的底面朝向決定了電子的旋轉方向,1號為左旋。當我們把它翻個底朝天時,它應 仍為左旋(左旋翻轉180度變右旋,但由于 鈷塊的底面朝向也翻 轉了180度,結果又變成左旋了)。現在把鈷塊再翻180度,它 自然會變成右旋了。但我們會發現,現在1號和2號又完全相同了。既然1號為右旋,2號理所當然也為右旋。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論鈷塊的底面朝向對電子的旋轉運動是 否有影響,在兩個磁場的方向相反的條件下,當1號為左旋時2號必為右旋,完全不互合“ 宇稱不守恒”的預 期。
結論:“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不是一個科學理論,而是一個 徹頭徹尾的謬論。
討論
“宇稱不守恒”能活半個多世紀,究其 原因,苛刻的實驗條件(其實 只是 晃子)或許能提供一部分解釋。0.01K再加上鈷-60的放射性,難免讓人望而卻步,很 少有人會 試 圖去 驗證 “ 宇稱不守恒”。另一個可能的,或許是更重要的原因是,該理論于1956年被所謂的實驗證實之后,只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就于1957年得到了 諾貝 爾獎的肯定。從此,該理論的生存就有了 三大保障:1,苛刻的實驗條件為其構 筑起了讓一般人難以逾越的護 城河;2,"權威"的實驗證實 成為其堅實的擋箭牌;3金光閃 閃的物理學桂冠 儼然成為其 唬人的利器 。從此以后,如果還有誰對“宇稱不守恒”提出質疑,那他不是活得無聊,就是神經不太正常。只是讓我感到非常困惑的是,當初的實驗數據是如何來的?這個恐怕就 死無對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