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瑾
(廣元廣播電視大學,四川 廣元 628000)
面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求,同時也是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我們必須予以農村新型社區建設足夠的重視。自2014年國家頒布新型城鎮規劃以后,國內各個地區便開始了加快農村事業發展的腳步。通過調整社會資源的方式,推動農村教育資源、培訓體系建設,打造一體化教育結構,提升了農村地區的社區教育有效性。需強調的是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角色轉變,就必須注重農民社區活動參與積極性的調動,以此為農村社區建設奠定更為牢固的基石。不過雖然當前國內很多農村社區的教育成就非常突出,但其存在的問題也非常顯著。因此有必要應用現代教育思想改變這種情況,實現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提高教育有效性。
1.1.1.實現了黨政統籌
自新農村建設要求提出以來,國內各個地區政府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在統籌安排、整體規劃中取得了累累碩果與卓越政績。為進一步貫徹我黨對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精神文明國內建設要求,各地區政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擺在了首位,充分整合了習慣教育、引導教育、宣傳教育的關系。將鄉村文明建設納入到社會建設總體布局,制定了針對性的舉措并落實到實處。百姓儒學工程在實施中取得了極為優異的成績,各個地區部門充分結合儒學講師與孔子課堂資源,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不斷滲透。此外很多地區也在不斷培育新型農民,打造職業化農民。一些農村地區政府聘請農業專家教授開展講課,組織群眾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鄉村文明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治方面的支持,同時也需要經濟、文化以及教育多方的幫助。政府在統籌規劃、把握全局中建立了完善的評價、監督、規劃、倒像體系,引導著各個部門的參與,調動了全體農村居民參與到教育工作,形成了默契的農村社區教育結構。
1.1.2.百姓儒學文化品牌突出
儒家文化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其孕育著大量璀璨的文明。為此很多地區都將儒家文化作為著手點,大力推動這儒家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建設,打造百姓儒學工程。通過儒學文化的傳授,構建新型農村。一些地區聘請國學愛好者與專家負責儒學講座,向村民講授仁者愛人、遠親不如近鄰等理念,使農村居民成為儒家文化的優秀傳播者和繼承者。在百姓儒學進一步的深入過程中,一些地區還創建了儒學新劇活動,以此保障儒學教育質量。百姓儒學植根于農村能夠造福農民,吸引大量其他地區的人物財資源。這一工程的出現為新型農村建設予以了重要支持和幫助。
1.1.3.全民學習環境
宣傳標語是農村文化建設最基本的形式,標語不僅裝點了農村的面貌,同時也營造了終身學習、時時學習的良好文化氛圍。諸如富強愛國等標語成為了農村地區最常見的標語。一些地區為突出特色與主題,還通過文化墻的方式吸引游客以及本地農民學習儒家文化、傳統美德知識。宣傳標語、文化墻、文化長廊為全民學習、新型社區教育建設奠定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前提。
1.1.4.多元化教育領域
在國內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農民生活質量出現了大幅度改變,亟需多元化的文娛活動支持。近些年從農村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表現來看,農民需求更多的是體現在婚姻咨詢、娛樂、心理輔導、子女教育指導、就業指導、精神文化、教育、學習、健康等方面。對農村社區教育來說,社區居民多樣化的需求是其應盡的義務和基本的目標。國內很多地區都將滿足人民群眾實際需求作為基本口號,設置了大量的學習任務、學習內容,比如環保、道德修身、安全知識、法治、新型農民培訓等教育形式。舉例來說新型農民的培訓工作方面某地區便舉辦了農民培訓班,邀請承包大戶、種田能手對農民進行培訓,不僅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提升了當地農民的生產能力。此外某地區邀請交警大隊在當地開展交通知識講座,以此提升居民對交通發揮的了解。法治教育層面以法治宣傳教育為主體,由司法機關、派出所、教育局完成法治宣傳教育,切實提升了農村居民的法制觀念。
1.1.5.趣味型教育活動
傳統單一的教育模式不僅無法保障農村社區居民學習熱情,同時也無法保障農村社區教育有效性。因此很多地區大膽嘗試創新教育模式,利用分各種豐富的主題活動激發軍民培訓參與熱情。如某地區的美麗鄉村活動中,村委會通過建立評比活動方式,舉辦清潔庭院、文明衛生評比工作。在該活動的引導下,群眾形成了十分文明且健康的生活作息方式。
1.2.1.思想觀念陳舊參與意識有待加強
雖然當前很多地區的農村社區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其本身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首先思想觀念方面就是比較巨大的問題,一些政府人員沒有做好農村教育的準確定位。我在訪談問到農村教育活動目的時,有工作人員說百姓儒學能夠有效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質,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可是在我繼續問到農民和傳統文化關系,傳統文化對農民生活影響時,該工作人員表示沒有做過這方面調查,但是傳統文化學習總歸是有用的,能夠改善農村風氣。從本次訪談中得知,當前農村社區教育更多的是貫徹上級領導要求,而沒有意識到農村社區教育的本質意義。事實上農村社區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培養與改善人的品質,同時還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當然本次調查中我還發現許多農民對于活動的參與積極性存在不足情況,一些村民認為學習與知識一樣,學習是學生的事,自己已經工作了不需要學習,學習到的知識無法應用于生活,這一現象在農村非常普遍。
1.2.2.教育面狹窄缺少針對性作用
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是孔子思想的精華之處,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農村社區教育必須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體,保障農村社區教育的針對性、全員性與有效性。農村社區教育中成人是主要對象,其需求的更多的是適應社會的技能和能力。當然不同年齡層次的成人對教育需求是不同的.舉例來說,老年人因時間寬裕,所以老年人的受教育傾向實際上更多的是學習指導孫子、孫女以及家庭活動方面的技能,中年人因工作繁忙所以很少能夠參與到農村社區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焦點問題,因此農村兒童實際上同樣也是農村社區教育的關鍵對象。可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多地區僅僅關注了成年人教育,且成年教育缺少針對性,嚴重影響了農村社區教育質量。
1.2.3.內容與群眾文化需求脫節
雖然近些年百姓儒學工程開展的如火如荼,該工程成為了農村社區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可是很多地區實際上僅僅宣傳了傳統文化中的環保、安全、法律等內容,諸如創業就業、食品安全、職業技能、生活保健、養殖技術、農業種植卻并沒有別予以足夠的重視。農村社區教育作為聯系農民與社會的重要途徑,應當將傳統文化教育與技能再教育擺在首位。這將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生活質量。
1.2.4.實踐機會相對較少
不同教育形式對教育質量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從現狀來看,農村社區教育大多沿用著傳統教育模式,即重理論、輕實踐,很多村民并沒有成功掌握技能。在學習課堂中只能被動的聽講離理論知識,可是一些農民本身理解能力有限,基礎能力較差,所以在課堂中學習理論知識并沒有幫助到農民提升自身整體實力。此外在我的訪談過程中有村民抱怨道整個村好幾百個人就聽一個老師講課,根本沒有機會得到針對性指導,根本就學不會教師講解的內容。
1.2.5.資源不夠充分
所謂的教育資源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三方面要素。教育資源是農村社區教育工作落實的根本保障與前提基礎。從本次的訪談中得知,很多農村都存在教師資源稀缺、專業化水平不足的問題。雖然有一些地區農村聘請了專家教授講課,但是因為頻率有限,且學習人數太多,導致農村群眾并不能切實掌握關鍵技術。另外地方政府沒有予以足夠的支持,很多農民都沒有足夠機會學習實際技能。舉例來說某地區聘請了一農業教授準備傳授生產技能,可是當地政府卻要求農民繳納180元學費才可以入場,很多村民表示這種形式的社區教育不要也罷。
傳統文化作為我國精神文明優秀文化有著極高的學習和應用價值。儒家文化中倡導和提出的各種理念和思想對于新農村建設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對此新型農村社區教育有必要深度貫徹儒家思想文化,將儒家思想文化種的以人為本作為教育前提和教育準則。此外還要注重培養村民學習意識、學習理念。作為伴隨人類發展一生的技能,學習能力實際上體現的也是人對生活的態度。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學習包羅萬象。農村社區教育應當終身學習理念的貫徹為開篇、前提,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先進思想的引導下,將這種學習積極性傳遍整個農村,提升農村居民社區教育參與積極性。
為了提高農村社區教育有效性,就必須注重公平原則的落實,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有著不同學習需要情況,農村社區教育必須調整教育目標和教育方針對策。讓老人學有所樂,讓未成年人有著健康的成長場所,使中年人能夠再學一門職業技能,解決部分中年人的就業問題,使青年人能夠通過農村社區教育進行創業反饋鄉里鄉間,帶動農村地區經濟建設。
農村社區教育滿足農村居民的多元化學習需求是其應盡的義務。作為我國農村社區教育的基石與載體,百姓儒學工程需要結合農民實際需求創新教育形式。以當前情況來看,除去傳統文化教育,其他包括環保教育、農民培訓等存在非常態化、重點不突出的問題。所以新時期社區教育必須結合居民實際需求,實現常態化與多樣化教育內容整合。社區教育需要同時兼顧生活休閑類、職業技能類、文化素養類、家庭指導類四部分內容。
脫離實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多元化、現代化的教育方式才能夠保障教學吸引力和教學效率。作為村民聽課最基本的方式,講堂教育需要同時兼顧農民的實踐需求和生活需求,以此調動村民學習積極性,提高村民學習有效性。為此農村社區教育應注重數字化教育和體驗是教育結合。體驗式教育主要由4個階段組成。第一個階段具體體驗,為學習者營造真實情景,在情境中完成知識技能的感悟。第二個階段觀察反思,在這一階段中由學習者重新回顧之前實踐經歷,反思與分析體驗過程。第三個階段概念化階段,此時學習者需要將自己對技能的認知提升到理性認知角度,以此構建理論模型。第四個階段檢驗階段,該階段中學習者需要自行檢驗自己之前所提出的假設,驗證假設真實性與有效性。舉例來說農村社區教育可以采用交流會、學習月等方式,在學習種植技術時,可以由種植能手帶領村民親身實踐在田地間完成種植技術的體驗學習。在學以致用中完成技能領悟。
面對新時期社會需求,農民群眾必須學會先進的現代技術和現代技能。農村社區教育應改變傳統教育模式,豐富教育形式和教育題材,擴大教育資源。為此可以通過建立數字化學習平臺方式獲得更多教育資源。由政府和高校合作成立專家指導組,分析村民日后需求制定教育內容和教育目標,制作相關微課程視頻。由村民自行在閑暇之余利用網絡完成各種微課視頻學習,在網絡學習平臺中和教師互動,進一步學習與掌握各種先進的職業技能。
新農村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趨勢,是農村建設的必經階段,為了實現農村與城市的統籌發展,其關鍵點便在于改變人的行為、人的思想。農村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應同時兼容多種方面要求,注重管理知識、農業知識、技術技能、管理素養、人文藝術、文化知識的傳授,不斷提升村民文明素質,帶動農村產業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主體,新型農民是農村建設與農業發展最基礎的動力。新農民的市場知識、道德素養、文化藝術、科技應用能力都會影響新型成沾化發展質量。我們必須意識到農村社區教育作用,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提高教育有效性,保障新型農民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與社會建設。
注釋:此論文為中國成人教育協會農村成人教育專業委員會2018 年度農村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