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婧一
(唐山市職業教育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
音樂教育對人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學生不僅只在學校學習,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去領悟、去體會音樂的魅力。作為人類發展并長期使用的產物,音樂的魅力無限,讓每個人都情不自禁的愛上它。音樂是一種歷史,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中慢慢發展到如今。
音樂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豐富音樂理論、拓展音樂視野、融匯音樂知識、講述音樂歷史。學生不僅要與老師進行探討交流,在平時更要多探究音樂與社會文化的淵源,發現音樂獨特的美。
中國民族音樂歷史源遠流長,《詩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由勞動人民的詩歌編寫而成的詩歌總集,里面有許多古代勤勞樸實的人民編寫的詩歌。《詩經》和音樂不分彼此,其歷史價值不容小覷。在《詩經》中一共有311篇文章,包含了“風”、“雅”、“頌”三個方面。“風”的內容是周朝各個年代的歌謠;“雅”是周朝人的正聲雅樂,分為大雅和小雅;“頌”是周王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詩經內容的豐富超乎想象,反映了當時周朝生活的樣子,雖然具體的音調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但是現在看那優美的詩句,也能想象出來音樂在當時社會中的影響,領略到音樂的節奏感和旋律感,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
音樂和文學的關系親密無間,在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文人墨客的文學功底豐厚,音樂修養高,古代有許多同為音樂家和文學家的人才。有音樂內涵的文學家,寫出的文學作品韻味十足、內容得到升華。《竇娥冤》就是音樂與文學密切聯系的代表作,其作者關漢卿文學和音樂修為齊聚一身,能巧妙地運用輝煌宏大的文學將這么有代表性的音樂創造出來,表現出其對音樂和文學融合水平有極大的造詣,也印證了音樂與文學的親密關系。
城市化音樂是新時期的音樂文化產物,在不同的文化中體現了不同的意義,不同時期創造的歌曲也是不同的,新時期創造的歌曲都是城市化音樂,城市化音樂影響了音樂人類學。在教學和生活中,學生能通過城市化音樂,更加快速的理解和享受音樂。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的聚集地,當然音樂也少不了,音樂的特性就是多元性和親密性,這也是為什么音樂能被稱為第二語言的原因了,即使語言不通,通過音樂,也能表達出我們想要表達的感情。
音樂能表達出感情,而音樂教育則能激發出學生的審美情感,審美與情感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音樂審美心是一種內心感悟,心理活動最能體現出人們情感的變化。越來越廣泛的互聯網傳播網絡,造成了音樂流行的變化。在教育中,要引導學生追隨健康、積極、進取的音樂文化。
音樂人類學研究是強調其音樂人類學本身具有的科學性質,當跨過科學文化研究的某些規則時,文化態度就成為了音樂人類學的跨科學性質。人類音樂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在音樂教育中根據某個音樂藝術特征來規劃個體文化修養,語言是文化的產物,音樂則是語言的產物,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音樂和語言,走在大街小巷之中,總能聽到耳熟能詳的歌曲,對于音樂,我們無法回避它,在教學中,要提升學生對音樂人類學角度的認知。
在人們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接受新鮮事物的人,一般都是音樂學習的最好,然后才是其他的科目,這些是科學家經過多年的觀察才得出的結論。當孩子們彈奏樂器的時候,眼睛看著樂譜,雙手要聽從大腦的命令,大腦一旦給出了命令,雙手就直接按照大腦的命令彈奏出來,耳朵能夠聽辯出彈奏的旋律是否準確,手眼腦協調配合,再將音樂配上個人的情感完美的演繹出來。音樂都可以學的如此好,其他科目又怎么能不好呢。人在幼兒時期,是培養興趣愛好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如果開始學習音樂,將會對未來的心智、腦力、精力、手腦協調能力等產生相當大的好處。音樂教育也要讓學生懂得音樂與智能培養的關系,讓他們成為更智能的音樂和知識傳播者。
音樂和歷史的聯系是最大的,人類文明有多久,就意味著音樂的歷史有多久了,文明和音樂的歷史是一同向前發展的,歷史上面都為音樂留下了濃厚的一筆。比如《十面埋伏》這首琵琶曲,從正面描繪了楚漢爭霸的情景,前段慷慨激昂,中間部分越來越柔和,曲調情深,聽者可以感受到兩軍交鋒的感受,閉眼仿佛身臨其境,后段曲調越來越高,聲音越來越強,猶如置身于戰場之中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強大氣勢,用音樂展示了歷史的波瀾起伏。
人類歷史經過了無數的歲月,音樂也經過了很長的時間,現在音樂不僅僅是變新了,而且還衍生了許多新奇的事物,傳統教育針對情感,而音樂教育注重精神上面的教育,一主一輔,雙管齊下,從不同程度教育著我們。現今,音樂智能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是原來從來沒有過的,音樂人類學,相信不久以后,一定能超越現在,音樂教育一定能更加強盛,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