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3屆柏林軌道展,這一屆看得更為清晰。最大的收獲,無外乎掌握了N種打開方式。
飄蕩在展館內外的笑聲,是柏林軌道展最好的注腳之一。毫無疑問,柏林軌道展是一場行業技術、產品乃至于發展理念和趨勢的交流盛會,理性的冷靜和行業特質的冰冷當屬應有之意,無處不在的笑聲卻打破了這份“寧靜”。老朋友相聚,新伙伴結識,哪怕在一輛展車面前,也會因為彼此默契的關注和興趣而相視一笑……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在柏林軌道展,世界各地的軌道同行們“以軌會友,以友輔道”,談笑聲聲中,有所思,亦有所獲。
每天下午,五六點后,一改波瀾不驚的平靜,館內時而響起激昂的樂章。這是打開柏林軌道展的另一重要方式。和臨近閉館時間時熙熙攘攘往外走的客流相映成趣的是,這個時間段中的柏林軌道展,充滿了濃郁的基于商務的交流氣息。有人說,這是柏林軌道展上獨特的“Party時刻”。圍坐在展臺內,放得下一天繁忙的工作,卻拋不開軌道的主題。和出了展館、進了飯店的正式商務宴請相比,在展館內的這份從容時光,尤顯珍貴。
柏林軌道展之大,不身臨其境難以言會,身臨其境又難窺全貌,更何況還有接連不斷的論壇活動、研討會等摻雜其中。偌大的信息容量帶來的“消化”難題,被每日清晨的官方推送“妙手解之”了。關注智能、互聯的柏林軌道展,自然也沒有疏忽自身在“線上+線下”方面的工作呈現,前一天重要瞬間,當日的精彩看點,都可借助柏林軌道展官方媒介的多種推介平臺和形式,進行回顧與預知。現場體會和線上感觸的融合,給了柏林軌道展別樣的魅力。
尋找中國元素,則是打開柏林軌道展最具鮮明個性的方式。就發展潛力和空間而言,中國軌道行業有著毋庸置疑的優勢。歷屆柏林軌道展上的中國元素,隨著參展企業的增加,展示內容的豐富,技術實力的提升,烙印上愈發濃烈的特色和風格。在今年的柏林軌道展上,“中國軌道交通日”和城軌“中國館”等活動,為中國元素描繪出更為緊密團結的宏圖。以尋找中國元素為主線,看待柏林軌道展的今時與明日,或將領會到別有風味的行業軌跡。
餐飲文化、聚會文化、巡展文化……官方也好,展商也罷,在為柏林軌道展注入更多風格和元素,進而提升展會質量與美譽,是大家共同的追求。這種互惠互利又互為借力的平臺化訴求,為柏林軌道展打開了無數窗口。當軌道交通行業發展的陽光灑進來,一道道光線中折射的,正是柏林軌道展的精髓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