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鵬
[摘要]導向金不換,“新聞立臺”是堅持把新聞的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對地市電視臺來說,最重要的職能就是堅持“新聞立臺”。播報地市時政新聞是地方電視臺的重要職能,目前地市電視臺的時政新聞報道普遍缺乏新意,缺乏影響力,本文從新聞實踐的角度對地市電視臺時政類新聞報道進行梳理,對“通病”采用舉例的方式,旨在提高地市電視臺時政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感染力、影響力。
[關鍵詞]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通病”
地市臺電視時政新聞報道是指地方黨政機構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省委省政府的方針政策方面的報道。最能體現地市新聞報道的是地市電視臺的《全市新聞聯播》節目,其涵蓋了地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全局,與當地人民生產生活和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報道。對地市來說,地市電視臺時政新聞重點體現地方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重點工程、工作要求、最新動態、地方社會熱點和群眾關心的焦點等。以上這些重點關注的內容涉及百姓民生,是廣大受眾最為關心關注的內容。地方電視臺是發布這些內容的重要平臺。然而,在日常的新聞采訪編輯制作中。時政新聞報道內容呆板、形式比較單一、新聞編排缺乏創新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很難發揮其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下面對地市新聞報道的通病進行分析。
一、時政新聞重會議,輕內容;重領導。輕新聞本質
目前各地市的新聞報道多把聚焦的目光聚集到領導活動和會議上,缺乏對領導活動和會議內容的深度挖掘。比如《我市召開市直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工作動員會》。簡要內容是:3月28日,我市召開市直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工作動員會。全面動員部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實施工作。分析一下,這條消息一共580字,會議內容很鮮明,圍繞公務員用車改革實施,材料統籌也不錯。從新聞角度講,會議是當天召開的,內容公車改革是全新的。但仔細想一想,會議聯播天天報得多,每天都是這樣的說法,都是采用“誰誰說,誰誰強調,誰誰指出,誰誰最后說”這樣的寫作方法,可以說新聞沒有做到百新不厭。如果從新聞本質的角度,能不能找到更加重要更加有價值的信息呢?里面眾多的措施,只要找到一項吸引人的,作為新聞標題來展現,比如“我市公務用車制度改革2016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基本形成符合我市市情的新型公務用車制度”“在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推進過程中做到六個不得”或者以下“六個不得”任何一方面都可以作為重點單獨說:不得以特殊用途等理由變相超編制、超標準配備公務用車,不得以任何方式換用、借用占用下屬單位或其他單位和個人車輛,不得接受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贈送車輛,不得以任何理由違反用途使用或固定給個人使用執法執勤、機要通信等公務用車,不得以公務交通補貼名義變相發福利,不得既領取公務交通補貼又違規乘坐公務用車。要統籌推進,加強宣傳引導、健全工作機制、嚴格執行紀律、強化督導檢查,確保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取得實效。
可以說。換一個角度新聞就有更大的展現空間。再比如,這條會議新聞《全市商務局長會議召開》,稿件從頭到尾就是按照記者參加會議時的會序寫的報道。審稿的時候,看完也不知道這篇稿件的重點在哪里,哪里最吸引人。主管臺領導審稿就評論一句“300字稿件雖小,沒有觀點是大”??梢哉f,新聞部主任在安排選題之前就已經知道每年“全市商務局長會議”內容基本就是總結,多數會議沒有鮮明的主題,大雜燴,流水賬。但是如果在采訪前能夠策劃出“首季開門紅攻堅月”來談,效果就一下鮮明起來。
另外,這一類稿件的通病就是材料的羅列,沒有絲毫的統籌,看不出前后的邏輯關系。會議的新聞不要面面俱到,一定要提煉出會議中最重要最能吸引你的要點。經濟學市場營銷方向有一個專有名詞叫“賣點營銷”,就是在市場營銷中引發消費者購買欲望的一種銷售手段或技巧,具體地說是為展示自己產品的特點、優點而提煉的語言和演示。在這里,其實也適合新聞稿件。你的稿件能給觀眾帶來什么?能不能找到獨家的“賣點”?
找到了稿件的“賣點”就可以第一時間找到契合點。選題“全市醫療系統年終總結大會”,這和上面的商務局的大會一樣,但是這名記者就發現會議中有一個亮點,就是今年的異地醫保報銷便捷,另外可以在哈爾濱的多家三甲醫院直接階段報銷。記者將這個點單獨寫出來,對內容進行梳理,并注明在今天召開的“全市醫療系統年終總結大會”上獲悉,這樣新聞的主打內容就凸顯出來,新聞價值一下提高了。
二、時政新聞程式化、概念化重。輕生動化傳播
上面舉例的《我市召開市直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工作動員會》就是按照程式化進行的。缺乏記者的調查與思考。比如記者參加市委宣傳部會議了解到其中一個點,就是在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全市的網絡媒體個人公眾號“大V”等“微媒體”在全市掀起“走基層看家鄉,我為家鄉點個贊”的活動。記者了解到這個亮點,把它單獨列出來,跟隨微媒體一起走基層,拍攝到最鮮活的畫面。此外,在導語上也進行創新。導語寫道,“點贊”的“贊”是贊美,也是贊同。從2015年9月到2016年7月,綏化市先后五次組織微媒體代表走進糧食收儲、食品加工、農業現代化建設和工業產業項目發展典型,以音視圖文等形式向網上推送信息。引導微媒傳遞正能量,為家鄉的新變化、新氣象、新發展點贊。
這樣一來,整個事件是吸引人的,正文也從植保飛行隊的遙控式農業噴灑飛行器入手,讓觀眾耳目一新。這條兩分三十秒的電視新聞也在省臺《新聞聯播》播出,并獲得當年新聞獎。去程式化,去概念化不是真正意義上刪除去除,而是通過全新的傳播方式,讓有意義的新聞變得更有意思。
三、報道角度單一化,報道視角不接地氣
比如《全市項目開復工現場會議》,看新聞標題就感覺報道的角度真是太單一了。報道的視角就是開會的現場。畫面也都是傳統電視新聞的畫面。這樣的報道屬于地市電視臺電視新聞最大的通病——不接地氣。在這條稿件中,項目要素很全,現場也很宏大,但是就是讓人感覺到了距離。距離沒拉近,美也沒有了。這種報道,可以采用拆分組合的辦法,重要的會議重要的活動可以將重要的點提出來,然后重新組合來做復合式報道。各部分盡量獨立,不要交叉太多。即使總量比原來更長了,但由于是三篇報道。給人感覺也不長。此外,一定要注意電視新聞現場和同期聲恰到好處的運用。讓畫面生動形象直觀,抓眼球、抓人心。
以上筆者就地市電視臺時政新聞報道的“通病”進行了剖析,地市電視臺時政新聞報道的改革也迫在眉睫。找準了通病,就能找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