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張曉梅
[關鍵詞]文化類節目;三個階段;創新規律
近兩年。伴隨著總局各項政策的引領,同時伴隨著觀眾對娛樂綜藝的審美疲勞和對電視節目的多元化需求,文化類節目呈現出了模式豐富、制作精良、集中爆破的放送格局。迅速破局電視內容紅海。
我國電視文化類節目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0年開始,央視的知識性節目《百家講壇》《鑒寶》,推出了一批文化名人;第二階段是2013年以來,原創文化綜藝與新興娛樂綜藝比肩熒屏,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浙江衛視的《中華好故事》、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等文化綜藝,集中連續播出后反響強烈。第三個階段就是從去年開始到今年愈演愈火熱的一系列文化“清流”節目,《朗讀者》、《見字如面》、《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從幾年來娛樂綜藝“霸屏”模式中脫穎而出,迅速集結了優質的電視和網絡資源,凝聚大眾關注度,傳播效果明顯。
分析近年來文化類節目的發展創新軌跡,筆者認為,以下五點創新規律,具有共性。
1.“導向金不換”。必須始終將引領正確價值觀放在第一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文化節目創新和所有電視節目傳播規律一樣,首先要堅守傳播底線,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全口徑觀眾。樹立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喜愛之心,并用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華引導社會群體的社會行為。
2.必須豐富電視化表達手段
文化類節目在內容流程設置上宜簡不宜繁,宜用真正的中國文化的精華去架構節目,在簡潔流程基礎上,豐富電視化表達手段,通過提升節目可視性和現代感,吸引大眾。
文化類節目集中上線,對創作者在表現手法的創新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程模式設計、第二演播室、第二現場、演播室機關的設置、科技元素的加入、舞美燈光和演播室大屏的多維使用等等,要以文化的魅力、文化的元素、文化類節目的電視表達吸引更多受眾。
3.必須在創作題材上有所突破
以往的文化類節目題材高度集中在漢字、成語、唐詩、宋詞上,目前上線播出的文化類節目在題材上有所擴展。閱讀、大國學概念和一部分與古詩詞中內容相關的專題化內容進入節目內容設置中,但除此之外。中華傳統文化中仍有可以深耕精做的內容,例如:對聯、年俗、古樂器、武術、飲食文化、乃至業內專家力推的“四大名著”等,都是可供開發和拓展的文化節目題材。
另外,在地域性上接地氣、植根本土注重原創也可能創出新路。從傳統文化、地域文化中汲取養分,傳承中華精神、彰顯時代風貌,也是文化節目的一條創新之路。
4.必須跟蹤、引領社會大眾文化訴求
文化類節目要想受歡迎。必須在內容上與時俱進,在節目樣態上不輸娛樂綜藝,必須跟得上大眾對文化的時代訴求,而且要引領文化風尚。文化類節目不僅承擔著展現優秀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的功能,更要滿足大眾實時文化訴求,創新契機要符合當前社會需求和觀眾心理,要讓“傳統文化精粹的精神、價值與社會現實心理需求相契合”,方能達到傳播的目的和效果。
5.必須在文化內容的傳播方式上實現跨界與融合
文化類節目內容生產固然重要,承載內容的傳播方式更為重要,因為互聯網時代是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只有適合的傳播方式才能將精耕細作的內容傳播出去。VR視頻、網絡同步答題、實時彈幕、全網推廣、搶紅包、科技元素融入等多種融合傳播方式的運用,才能讓文化類節目在關注度上毫不遜色于綜藝節目,引入更多年輕觀眾。
電視文化節目要謀求持久的生存發展,要做到通俗化、大眾化、電視化、現代化。通俗化是將高雅的東西變得淺顯易懂;大眾化是要讓文化水平低的觀眾也能從節目中尋得美感:電視化是要將文學藝術、哲學思想通過電視表達出來:現代化意味著傳統要與時代和生活緊密結合。文化綜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期待各衛視和節目制作機構追隨總局對電視節目的引導和引領,堅守文化情懷,堅守傳播底線,研發、制作、播出更多文化類節目精品,契合時代文化需求,滿足觀眾文化訴求,傳承好、傳播好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