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明
10月24日上午,開州區大進鎮紅旗村。
綿綿秋雨中,市委組織部扶貧集團駐開州區大進鎮工作隊隊長鄭夕明、副隊長薛奉軍,正在面積達1500畝的生態茶葉基地里查看茶樹苗長勢情況。
眼前,初具規模的巴渠茶園一派生機。
2017年8月,大進鎮被確定為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后,市委組織部扶貧集團駐大進鎮工作隊隨即入駐。一年多來,駐鎮工作隊起早摸黑、翻山越嶺,始終圍繞“精準”二字,興建基礎設施、規劃脫貧產業,和當地干部、群眾一起并肩戰斗,讓大進鎮7個市級貧困村漸漸變了樣……
在過去,大進鎮是渝川陜接合部的重要交通節點。以前交通不便時,這里是重慶通往川陜的必經之地。得益于此,該鎮曾一度繁華。近年來,隨著外部交通的通暢,大進不再是三省市往來交通的必經之地,加上鎮內各村的道路建設未跟上,制約當地發展的一大“短板”由此形成。
10月25日一大早,78歲的大進鎮年華村村民邱發興便起了床,洗了把臉,到村里的水泥路上溜達了一圈。“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村組通水泥路、戶戶通聯戶路,就像做夢一樣。”邱發興說。
年華村地處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山高坡陡,交通一度滯后。“以前村組全是土路,路面坑坑洼洼,底盤低的汽車開不上來,交通基本靠走。”邱發興說,去年,在鎮政府和駐村工作隊的協調下,年華村6.3公里村級道路得到硬化,5個組2000多名村民受益。
“公路硬化了,徹底告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茶葉、土豆、玉米、生豬終于能及時運出去了,孩子上學安全也有保障。”家門口這條新修的硬化道路,讓邱發興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公路硬化后,我們計劃將村道修到鄰近的滿月鄉,還準備在村里打造50-100戶農家樂。屆時,杉園村和滿月鄉的馬扎營生態景區就能形成一條‘山頂上的旅游環線,讓高山貧困戶都吃上鄉村旅游飯。”大進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10月24日上午,大進鎮紅旗村村民李忠順正在組織鄉親們在山坡上栽茶樹苗。“我真的沒有想到,這片荒坡地這么快就變成了茶園,成了村民的致富寶地。”李鐘順說。
“去年,鎮干部說要在這里種茶,還要搞茶旅融合,我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李忠順說,“當時覺得,能在荒坡上種植茶樹就能搞茶旅融合,簡直是天方夜譚。但這一年的實踐證明,鎮黨委、政府的決策是正確的。”李忠順說,他主動放棄了鎮上樂隊的生意,加入茶葉專業合作社,將自己的2.97畝地全部流轉給茶葉基地,帶領村民一起種茶。
去年8月,市委組織部扶貧集團駐大進鎮工作隊入駐后,經過和鎮黨委、政府反復座談、調研,決定利用大進鎮是茶葉產出大鎮的傳統優勢,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并制定了打造“萬畝茶園”、茶旅融合的產業發展規劃,紅旗、年華、群和等7個村被劃為茶旅融合發展規劃區。
2017年10月,大進鎮組織一批村干部到有“貴州茶葉第一縣”之稱的湄潭縣考察。隨后,又陸續組織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山東等地考察。經過實地考察,讓大家看到了希望、堅定了信心,大進鎮的茶葉產業終于風風火火地干了起來。截至目前,“萬畝茶園”已完成2000畝土地和荒山的整治,400萬株茶樹苗已完成栽種。
脫貧攻堅一年多來,大進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變化。當前,大進鎮貧困群眾正沐浴著脫貧攻堅的時代春風,邁著鏗鏘步伐踏上小康之路!
【心得】
開州區大進鎮黨委書記 陳必軍:
去年以來,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四個扎實”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大進全鎮上下全力攻堅,把握時間節點和工作要求,全面推進扶貧行動,脫貧攻堅工作呈現出新局面。
目前,產業發展仍是大進鎮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下一步,全鎮將繼續圍繞“精準”這個核心,著力打造以茶葉為主導,中藥材、糧油果蔬、鄉村旅游為特色的產業體系,實現產業全覆蓋,讓貧困群眾有持續增收的能力。
第一,在茶葉產業發展上,大進鎮將加強茶葉標準化基地建設,大力改造低產茶園,以紅旗、群和、年華、金爐4村為核心,以天寶寨、雙龍橋、紫金3村為重點,大力推進生態有機茶園建設,力爭到2020年打造有機茶基地10000畝,年產鮮葉500噸,成為三峽庫區重要的有機茶基地和渝、川、陜、鄂重要的茶葉集散地。
第二,提高茶園生產技術水平,推進“原料—初加工—深加工”農產品全產業鏈發展,積極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積極引入新技術、新設備,推進茶葉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將產業鏈延伸到食品、醫藥、保健、化工等領域,深度開發化工制藥、保健品、護膚化妝用品等高附加值產品。
第三,加快培育茶產品品牌,構建以政府和行業組織為支撐、龍頭企業為主導的區域茶葉品牌孵化單元,精心打造大進巴渠茶等區域公共品牌,支持企業自主品牌建設,努力形成產業品牌綜合體系,提高茶葉產品市場影響力、競爭力,力爭到2020年,把大進巴渠茶培育成為市級名牌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