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清
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要培育良好的政治文化。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化風為俗”,是浸潤于精神層面的一種自覺,是可以起榜樣作用的一種力量。要重視培育積極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弘揚正氣,傳播正能量,把良好的政治風氣逐漸變成全民自覺遵守的規則,從而達到以良好的政風引導帶動民風,以淳樸的民風影響政風的效果。鄉風一直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維系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紐帶。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和市委要求,各地著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務求農村環境硬起來、鄉村文化建起來、農民精神風貌新起來、鄉村文明程度好起來,探索出了一些經驗做法。結合奉節縣一些貧困村打造鄉風文明的有效做法,筆者認為,建設鄉風文明,首先要加強農村基層黨建,把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落到實處。
黨建引領夯實鄉風文明建設的基礎。確保鄉村社會永遠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就要建立健全基層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其中,自治是第一步。我們黨創立的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主要內容的自治制度規定了鄉村治理的具體形式,奠定了鄉風文明建設的基礎。位于奉節縣城西郊的朱衣鎮硯瓦村,村“兩委”班子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為民解憂作為第一職責,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建立起雙向承諾制度,把村“兩委”辦公用地變成了村民議事的殿堂、文化娛樂的場地、技術培訓的教室,確保村內重大事項民主集中決策,涉及群眾利益的事情落細落實,不留后遺癥,實現村民自治的良性循環。有村民表示,盡管該村總體并不富裕,但鄰里和睦,秩序井然,路不拾遺。“先進基層黨組織”“平安建設先進單位”等十幾個獎牌,一塵不染的村內街道,都表明該村鄉風文明建設成效明顯。
戰斗堡壘凝聚鄉風文明建設的合力。打造鄉風文明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離不開全體黨員群眾的團結協作,更需要鼓勵引導鄉賢等各界人士貢獻智慧力量,凝聚鄉風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著黨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領頭羊”。建強黨支部這個戰斗堡壘,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一個黨員帶動一群人,黨支部帶動全村人,就會把廣大村民的美好向往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源源動力。白帝鎮香山村規定每周六晚上召開村“兩委”班子學習會,讓村干部認真學習成為一種常態;經常組織村干部和群眾代表“走出去”對標學習,增強建設生態宜居、文明富裕美麗鄉村的信心和能力;積極爭取上級部門和各種社會力量支持,新建路邊垃圾桶100余個,翻新客車招呼站5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建成農家書屋,每天早、中、晚推送廣播新聞,成立鑼鼓隊、民歌隊,組織舉辦新春文藝匯演,豐富村民文化精神生活;村“兩委”充分征求群眾意見后,在現有產業的基礎上確定發展香山脆李1000畝、臍橙200畝,改良茶葉300畝,組織臍橙、脆李、茶葉等行業專家為群眾開展現場進行技術培訓,去年該村人均增收2600余元。
核心價值觀搭起鄉風文明建設的紐帶。鄉風文明,旨在營造一個美麗有序、友愛互助、鄰里和諧的氛圍,不僅僅是農村居住環境的優化,更在于塑造美的心靈,讓腦袋“富裕”起來。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人的因素,也就是人的素質和觀念。因此,只有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凝聚精神力量、弘揚道德新風、和諧村民關系、引領鄉風文明建設。這對村黨支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安坪鎮三沱村是遠近聞名的臍橙種植專業村,近年來,村“兩委”在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同時,一方面抓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和諧穩定生產生活環境,一方面成立全縣第一個臍橙協會黨支部。該支部抓住宣傳動員、黨員帶頭、典型引路、建章立制等關鍵環節,引導群眾弘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把新風尚立起來、把好做法傳下去。
黨風政風筑實鄉風文明建設的保障。廣大黨員干部表現出來的優良黨風政風,引領帶動了鄉風民風的進步,良好的鄉風民風反過來又助推了黨風政風的良性發展,進而推動了整個社會風氣的全面進步。平安鄉茨竹村曾是該縣貧困程度最深的村之一,近年來隨著市、縣兩級加大對深度貧困村的幫扶力度,村里的產業興旺起來,村民腰包也鼓了起來。據該村村支書介紹,這幾年脫貧攻堅期間,村里的公序良俗大為改觀,村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得到較大提升。這種純樸民風的形成,是全村黨員干部示范帶動的結果。多年以來,茨竹村“兩委”成員每人分包兩個小組,凡事都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群眾凡事找村干部,村里都第一時間回復和解決。時間一長,干部“講規矩”、群眾“守規矩”就成了一種良好風氣。黨員干部說話有人聽、做事有人跟,在群眾中才有地位、有威望、有影響,才能引導和推動一個地方培育形成良好鄉風民風。
因此,抓好鄉風文明建設,必須舞好黨建這個“龍頭”。通過不斷加強黨的領導,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為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供堅強有力的思想、組織和政治保證。
(作者系中共奉節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