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旺虎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黨的十九大進一步要求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全國各省區市新型智庫建設正在有序推進。針對重慶新型智庫建設起步晚、底子弱,需要完善改進的地方還比較多的實際情況,如何進一步加強重慶新型智庫建設就顯得尤為緊迫、重要。本刊編輯部特邀請相關專家撰寫此文,以饗讀者。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重要支撐,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從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切實抓好。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按照中央相關決策部署,重慶于2016年12月下發了《關于加強重慶市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渝委辦發﹝2016﹞60號),2018年上半年對此文件作了修改完善(渝委辦發﹝2018﹞25號),對重慶新型智庫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目前,在市委宣傳部領導下,市社科聯已經采取一系列措施,正在大力推動重慶新型智庫建設。市委黨校、市社科院和市內各有關高校、部門、國有企業、研究院所,也在根據文件精神積極推動這一工作。
重慶新型智庫建設存在的問題
由于新型智庫建設工作處于起步階段,各項工作沒有完全展開,因此難以用統一口徑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僅從可比數據看,2016年底,《光明日報》和南京大學共同發布的“中國智庫索引”(CTTI)首批來源智庫,在四個直轄市中,北京171個,上海52個,天津10個,重慶10個。但天津著眼于服務京津冀一體化建設,設立專門機構,加大投入,并與《光明日報》進行戰略合作,其新型智庫建設發展迅速,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西部地區,陜西17個,四川12個,云南10個,重慶10個,甘肅6個。但甘肅近兩年注重加強同國家級知名智庫的戰略合作,注重利用各類媒體反映智庫意見、擴大智庫影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總體上,重慶新型智庫建設與這些省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筆者認為,當前重慶新型智庫建設工作中尚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體制機制有待完善。一是沒有制定出臺新型智庫建設管理辦法。沒有對智庫組織形式、建設標準、服務引導、作用發揮、考核獎勵、準入退出等作出細化和明確的規定,成為開展新型智庫建設的基礎性障礙。二是工作機制沒有完全明確和建立。文件對新型智庫建設的管理體制作了原則性的規定,但具體到各相關部門、各個層級,其工作職能和權限邊界尚不明確。市級層面與市內其他各個方面的智庫建設統籌協調也沒有到位,智庫工作尚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三是決策咨詢需求的釋放機制尚未建立。對哪些重大決策事項需要智庫提供支持或者必須聽取意見,各級決策機構目前尚未形成相應機制,智庫無法準確掌握“服務對象”的需求,基本上“憑感覺”開展研究,大大降低了服務決策的針對性。
現實因素制約嚴重。一是智庫開展研究受到信息不對稱的現實制約。智庫開展研究難以獲取真實權威的信息資料,開展資政研究基本上成為“無米之炊”或者產生“基礎性錯誤”。而對于掌握這些信息資料的部門而言,由于缺乏相應依據和安全保障,也不能輕易提供相應的信息資料,這樣就造成了事實上的“信息梗阻”。二是智庫成果使用渠道尚未有效建立。目前如市社科聯主辦的《重慶社科智庫成果要報》、市社科院的《決策參考》、市委黨校的《領導視窗》等平臺,其所登載的研究成果主要報送市領導,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由市領導批轉參閱或落實,但覆蓋各層級重要決策單位、領域的廣泛的智庫服務渠道尚未有效建立。三是智庫服務決策尚未成為“剛性”規定。決策需求是智庫服務的總牽引。目前各級決策中并沒有對聽取智庫意見,或者購買智庫服務作出“硬性”規定,智庫服務還沒有成為各方面重要決策必不可少的環節,致使“需求不旺”,壓縮了智庫發展空間。
支持激勵機制尚不成熟。一是現有考核機制對智庫從業人員形成制約。現有相關考核指標的設置,仍是教學、科研、服務“一把抓”,強調“突出主業”,對智庫從業人員的工作量及其研究成果 “降格使用”,其勞動量不計入工作績效,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從業人員積極性。二是智庫和“體制內”人才流動機制不暢。黨政機關、高校、社會組織和專門的智庫平臺之間沒有形成有序的“旋轉門”,一些具備資政能力的退休干部或者其他體制人員受多方限制,難以順利進入社會智庫;而一些社會智庫有影響的從業人員“反向”進入“體制內”更缺乏相關渠道,這既造成人才浪費,又影響智庫水平的提升。三是經費支持沒有明確。文件對經費只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去年和今年市級相關部門積極安排專項經費用于智庫建設,但從長遠來看,沒有明確、穩定、多元的經費投入機制,就難以從根本上保障智庫的穩定發展。
加強重慶新型智庫建設的建議
強大的學科支撐和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新型智庫建設的基本前提。下一步的工作中,建議著眼于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加大對哲學社會科學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夯實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基礎,為培育更多具有智庫資政能力和水準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在此基礎上,建議著力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具體工作。
一是科學制定新型智庫認定標準。智庫管理部門要盡快落實市委25號文件精神,借鑒國內外成熟做法和經驗,制定相關認定標準,明確智庫的組織形態、軟硬條件、專業隊伍、研究方向,為市級層面統籌智庫建設,加大對智庫的支持力度,引導資政、開展過程管理等提供科學的基本依據。
二是切實建立智庫動態管理機制。智庫管理部門要探索建立智庫的動態管理機制,確保在建設和運行全過程做到依據其資政效果、運行能力、管理水平進行動態管理。對那些服務能力強、管理水平高、運行后勁足的,持續加大支持力度;對一些前期納入支持,但難以持續發展和進行有效服務的,實行退出機制,形成智庫建設的正確導向。
三是有效打通智庫資政的供需通道。認真落實《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工作條例》關于重大問題決策征詢意見和《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關于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的精神,要求市內各級各部門在重大決策環節必須聽取智庫意見;探索通過市人大立法形式,對市內各級決策機構發布決策咨詢需求信息,在決策過程中聽取、吸納智庫意見等作出明確規定。對智庫提供咨詢服務明確相應的規范和要求,確保“需求方”、“服務方”雙向透明和良性互動。
四是探索建立黨政信息資源使用規范。以市人大立法或者市政府規章形式,對智庫研究中獲取各類黨政非公開信息資料的主體資格、獲取渠道、使用范圍、保密要求等作出明確規定,為供需雙方提供依據和保障。一方面,對符合條件、具備資質的智庫開展研究,相關黨政部門要根據其研究需求提供相應的信息資料;另一方面,智庫對在開展具體研究中獲取的信息資源,要切實履行保密義務,如有違反,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五是科學制定智庫從業人員激勵機制。市人事管理部門要根據不同類型,對專門的智庫從業人員、高校和其他科研院所參與智庫服務的人員,合理兼顧“主業”和“副業”,分類制定激勵辦法,確保凡有能力和意愿從事智庫服務者,均能對其工作量和成果進行同等認可,鼓勵更多人員參與智庫服務。同時,鼓勵有條件的黨政機關和其他“體制內”退休人員,按照一定條件和程序進入各類社會智庫從事研究;對社會智庫中優秀的從業人員,符合條件的,也可按照規定程序吸納進“體制內”,充實和提高“體制內”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六是建立智庫建設經費投入使用機制。在貫徹落實25號文件的過程中,建議市財政把智庫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以起始第一年為基準,建立穩定的財政支持增長機制;可借鑒其他工作中設立基金的做法,授權智庫管理部門依法設立重慶新型智庫建設基金,確保財政外智庫建設經費的穩定投入渠道;探索建立社會資金支持智庫建設的經費資助機制,確保智庫建設經費穩定、可持續和多元化投入。
(作者系市社科聯規劃評獎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