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族法一直存在,然其規則性法益卻一直未能得到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社區秩序的維持,離不開當地的傳統習慣法,地方性傳統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中已然枝繁葉茂,由于歷史上主體文化的主導性地位,使得民族地區法制長期處于被放逐狀態,發掘民族法的規則性法益,與國家制定法制之間的契合,構建民族法與國家制定法之間的有機接榫模式,對于民族地區社會內生性秩序的穩定意義重大。
關鍵詞 民族法 國家法 法益
作者簡介:楊振寧,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法。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127
中國社會自古為二元結構的差序格局形態,民族法作為民族的文化,其根基在于民族性與地域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將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的民族習慣法的普遍性價值與當代中國社會之間找準合適的切合點,發揮地方性民族法規則對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的繁榮、穩定、和諧,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服務功能發揮積極作用。
一、法益衍論
法益,亦可稱為“法的價值取向”,涵于法律的根本價值之中的核心要素,是任何法律在創建之時都應該充分研判的重要內容。對于法益概念,國內學者尚有分歧,一般認為所謂法益,是指由法所保護的利益或者價值。有學者認為,“法益是根據憲法的基本原則,由法所保護的、客觀上可能受到侵害或者威脅的人的生活利益。” 在刑法領域,學者較早提出的概念是“刑法法益,指的是受到刑法規范保護的利益。” 西方學者將法益視為刑法以確定犯罪實質概念之基礎,在我國現行《刑法》第2條、第13條的規定中其實已經蘊涵了這一內容。
我國臺灣地區學者陳志龍先生認為,在關于法益界定時應該考量三個原則:
其一,法益概念必須和國家保護法和國家意識區分開來,純粹從部門法的觀點來界定法益,不能基于政治學和經濟學角度考量。如果法益受到政治非法律因素的左右,將會對刑法理論和務實帶來潛在威脅。
其二,法益概念必須和“人類”概念有所關聯。刑法的價值在于體現“人”的根本利益,為對該罰的人進行非難,進而保障受到法益傷害的人。
其三,法益概念不必和文化權益有關。韓軼教授認為:“將法益界定為刑法所保護的人的生活利益未嘗不可。” 可以看出,法益的本質內涵應該是立法者對某一規則利益的終極追求,不同層面的法律制度都在圍繞一個規則的本質精神價值取向——公平與正義而展開。
在環境保護與人類發展之間,要有系列科學的法益權衡機制與原則。因為破壞環境的行為很有可能就是一種社會財富的創造過程,如果刑法對一切破壞環境行為加以禁止的話,很可能陷入另一個極端而導致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難以延續的狀況。作為法律體系里面的終極救濟措施,“刑法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懲罰犯罪、威懾潛在的犯罪者以實現其所應當保護的社會法益,同時其還得兼顧保護無辜,避免懲罰無罪的嫌疑人。” 不論是“罪刑法定”原則,還是刑法具備的預防犯罪的功能,都在詮釋刑法的精神。刑法作為一種人為的規則,其具備法律屬性的功能,對社會統治階級的利益的維護;同時還要具備符合人類基本道德與理性的價值取向,這也是任何一部制度與規則存在的哲學基礎。黔東南世居著苗、侗等民族,都葆有長久的民族傳統文化,在本民族地區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民族傳統法對當地的秩序維持一貫是起到關鍵作用。故而對黔東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法文化的考析,發掘具有當代條件下社會治理的積極因素是一項益于國家法治建設的舉措。
二、二元規則法益的融通的現實
黔東南古為苗侗少數民族世居之地,森林資源十分豐富,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互動共生。元明以后,中央權力與漢族文化向該地延伸滲透,逐漸形成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一體同構的文化生態格局。明清以降,黔東南以清水江流域為中心,大興森林木材交易,形成了一套獨有的支撐林業交易及可持續發展的民間習慣法體系,至今存留著數量浩大的民間文書——“清水江文書”。清水江文書以林業交易為中心,其間不乏森林糾紛、犯罪及其解決的各種檔案遺存和歷史記憶,是一套具有鮮明地域性和文化性特色的“地方性知識”,其法理邏輯直到今天依然在民間發揮效力。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最近十幾年來,隨著交通條件的巨大改善,現代通訊的全面普及,黔東南正在由一個封閉的傳統社會向大流通的市場社會快步轉型,傳統原則與現代原則的張力日益凸顯,地方性知識與普世性知識的矛盾正在生成,傳統習慣法與國家大法律如何調適互補已然成為一個問題。考諸歷史,歷代中央政權對黔東南大體經歷了從征伐、懷柔、安撫到自治的過程。今天,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強大趨勢正在形成,那就是主流文化對地域文化的強大同化力,正在隨著交通和通訊的滲透而加快節奏。在此形勢下,上述問題變得更趨復雜化了。一方面,現代化進程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現代經濟結構和科技條件的擴張正在加快生活結構趨同、文化趨同、價值趨同。另一方面,人們的思想行為、價值形態常常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從而出現所謂“文化滯后”現象,并帶來轉型時期的“文化失調”。從總體趨勢看,以中華主流文化為核心、多種文化和諧共生的一體多元文化格局正在生成,黔東南亦置身其中。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少數民族關系與發展問題,習近平同志于2014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在新形勢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正確政治方向,……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更好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會議將“鄉規民約”作為依法治國的一項重要內容予以界定,值得少數民族地區認真領會貫徹。就法理而言,當下刑法在民族地區的適用,涉及到少數民族刑事政策和刑法法益保護的雙重價值考量。故有必要梳理當地民間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凝結而成的傳統習慣法,發掘其法理邏輯和文化生命,探問其合理性和現代性向度,研判其與國家法律接榫之可能性和具體途徑,構建二元規則模式下對話與融合的空間。為此,基于“社會結構功能主義”理論,民族地區的立法和司法應當因地制宜,因時而異,以“兩少一寬”、“寬嚴相濟”、“變通立法”為原則,探索“國家—民族地區”雙重考量下的二元法律規則結構,實現法的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
三、二元規則法益接榫
近年來關于少數民族地區不斷出現且有增長趨勢的種種犯罪現象,其背后不僅僅是某一方面失控所致,由于受到各個少數民族自身經濟、政治、生態、傳統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少數民族與漢族存在著程度不等的文化差異,而我國傳統的犯罪學與刑法學理論在解決少數民族犯罪問題上存在一定不足。 這就促使我們將目光轉向新的視閾,即要充分考慮到少數民族犯罪的社會環境,包括經濟、政治發展程度、民族地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特征,這些都會成為少數民族犯罪現象誘發的客觀和主觀因素。
故而,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探尋在差序格局條件下和一體多元的文化語境下,以“兩少一寬、變通立法”原則為內容的立法、司法到林業犯罪現象預防一系統為主線,結合貴州黔東南苗、侗、瑤族少數民族的傳統習慣法及文化的分析,嘗試一種國家——少數民族地區二元法律規則結構的對話與共融的模式。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少數民族關系與發展問題,2014年3月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新形勢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正確政治方向。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更好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 故而,必須謹慎厘清少數民族地區違法、犯罪的實際情況,著力精準把握民族地區情況所特有的敏感性、復雜性。此問題關系到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與發展,對國家的社會和諧同樣有基礎性影響。基于國家有關少數民族的刑事政策,客觀研判民族地區違法、犯罪的特征,從民族學、社會學、法人類學等多維度對犯罪行為的發生原因進行整合辯證,結合外國對于少數人群犯罪的治理及預防經驗,設想構建對于黔東南少數民族犯罪現象防控系統,對于民族地區乃至全國的穩定和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我國《刑法》第2條對國家安全、公民人身權利、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社會秩序等諸方面確定為保護對象,從國家最嚴厲的法律部門對社會法益進行保護,是一個國家法制建設的價值基石。西方的思想家們更是對此有深入的論證,孟德斯鳩、龍勃羅梭等先哲都指出精辟的論述,都強調了刑法的懲罰措施應該根植于保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精神內涵之中。二戰結束以來,“法治先進國家逐步建立起了環境資源法律體系,初步實現了對環境資源領域的有效管控,較好回應了公民及對生態法益的訴求,并逐步建立起了功能較為完善的生態法益保護機制。” 黨的十九大會議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反映了黨和國家隊民眾追求“美好生活”期盼的頂層設計思路。對于良好生態環境需求的正當性越來越得到法律的認可,公民在生態環境領域享有的利益應被法律所保護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公民個人的法益中不僅包括財產法益、人身法益等傳統法益,也還應包括生態法益。” 黔東南是苗、侗族聚居地區,若能夠將當地特色性民族法規則進行升級、整理,整合出符合國家法的立法精神價值,吸納當地合理的傳統民族法文化,必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大有裨益。法律的立、改、廢的過程,也就是國家意志與時俱進的過程,緊跟時代變遷,就應該在面對事物矛盾的態度里澆鑄一座公平、正義的法鼎,將公平、正義鐫刻在法治的利劍和天平之上。
注釋:
張明楷.法益初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頁.
楊春洗主編.刑法基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59頁.
韓軼.法益保護與罪刑均衡——法益保護優先性與罪刑關系的合理性.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頁.
T.Mieeli.Optimal Proseeution of Defendants Whose Guilt is Uneertain,Journal of law, Eeonomise and Organisation.1990(6).189-201.
哈正利、楊勝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本內涵探析.中國民族報.2017年10月17日.
吳大華.中國少數民族犯罪及其對策研究——以貴州世居少數民族為視角.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5年版.導論.第2頁.
人民網: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4cppcc/.
焦艷鵬.刑法生態法益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2 年版.第56-57頁.
焦艷鵬.生態文明視野下生態法益的刑事法律保護.法學評論.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