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介入因素規范判斷對于因果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因果關系中斷與否的判斷應當重點在被害人和第三人的介入因素之間開展規范性研究,采用折中說的相當性來規范判斷介入因素的客觀環境和危險狀態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介入因素對于因果關系的判斷影響應當在事實因果關系判斷之后的法律因果關系中開展,事實因果關系采用條件說,法律因果關系通常采用相當因果關系說、合法則說以及客觀歸責說中因果關系規范性判斷,介入因素規范性判斷在法律因果關系環節開展研究。
關鍵詞 介入因素 相當性 因果關系
作者簡介:孔維昕,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檢察院檢察業務管理部檢察官助理。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244
一、介入因素對因果關系判斷的概述
介入因素作為一個偶然、突發性的條件介入到本應該按正常邏輯發生的行為中,對于因果關系的判斷具有重大影響,當然歸責則需要進一步規范性判斷,這要進行法律因果關系的判斷,這里的介入因素排除事物自身特有性質,特殊體質根據條件說行為人和被害人之間構成事實因果關系,比如A故意傷害了B,B本身具有心腦血管病,由于A的傷害引發而亡,A的行為與B的死亡具有事實因果關系,至于A是否應當被非難,則要進一步規范性的判斷A是否具有相當性,相當性的判斷通說采用折中說,即A是否在行為時認識到B的特殊體質或者一般人根據常識是否能夠判斷出B的特殊體質,如果得出的答案肯定則A的行為與B的死亡具有法律因果關系。
介入因素一般具有突發性、偶然性,根據條件說,將某一個行為或者幾個行為歸結于結果時,將與結果在事實上有因果關系的條件都視為具有因果關系,使得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過于寬泛,根據相當因果關系說,應當將具有“相當性”的條件與結果構成因果關系,這里的判斷是否具有相當性又分為客觀說、主觀說、折中說三種, 不管是哪種分類都充分考慮了介入因素這一特殊性并進行規范性判斷從而得出是否具有“相當性”,然后進一步開展討論。客觀歸責說的核心是危險,行為制造、實現了不被允許的危險并且結果沒有超出構成要件的保護范圍,則可以歸責。介入因素在判斷實行行為危險化的過程中是否可以歸責應當考慮以下幾點:(1)行為人實行行為導致結果發生的危險性的大小;(2)介入因素異常性大小;(3)介入因素對結果發生的作用大小;(4)介入因素是否屬于行為人管轄。
陳興良教授認為介入因素包括被害人自身的行為與第三人的行為以及自然力。 張明楷教授認為介入因素包括被害人與第三人和行為人的行為以及其中兩種因素的并存。 考慮介入因素對因果關系的影響必須考慮結果與介入因素本身的關聯性。當意思活動針對的結果被一個新的、獨立的原因鏈所造成,則意思活動與結果的因果關系尤其應當被排除。 德國學者李斯特指出的新的、獨立的原因鏈與張明楷教授提到的介入因素的歸責分類相似。什么樣的原因鏈也就是介入因素是新的、獨立的,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對結果的影響達到什么程度?參與者起到的作用如何劃分,自然力的影響達到什么標準?這些因素對因果關系的界定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介入因素對因果關系成立的影響
如上所述,介入因素包括多種因素,比如被害人自身行為、第三人的行為、自然力的影響以及上述因素的合力作用,同時這些因素對結果起到的作用有大小之分,綜合分析可以分為如下介入因素決定因果關系的中斷和介入因素不能影響因果關系的成立兩大類:
(一)介入因素中斷因果關系
介入因素在以下三類情況能夠構成獨立的、全新的條件,同時考慮到介入因素具有突發性和偶然性,將介入因素對結果的作用依次遞增論述:
1. 介入因素占據優勢條件,因果關系中斷。事物的發生受多種因素影響,影響事物最終發展的方向可能是一個決定性條件,也可能是多個條件的結合,在多個條件的結合情況下介入因素占據了優勢地位,則因果關系中斷。例如甲想謀殺乙,遂與其約定在杳無人煙的大河里打賭水下憋氣時長,趁乙在憋氣體力不支時實施犯罪行為,在乙上浮換氣時甲趁機在水底拉拽乙的腿腳致使乙無法浮上水面,此時水中有毒蛇正好咬中乙的身體,甲隨后放棄犯罪將乙撈上岸邊搶救未果,經查乙系毒發身亡,由于介入的毒蛇因素占據條件優勢,此時中斷因果關系。甲持槍造成丙重傷后,在丙逃亡的路途中碰到乙對其持刀傷害致丙輕傷,經查丙的死亡系輕傷造成的失血過多為及時就醫死亡,中斷甲對丙承擔死亡的因果關系。
2.介入因素對結果構成重大影響,因果關系中斷。實行行為構成了輕微結果,但是介入因素對結果起到了重大影響,因果關系中斷。例如甲致乙重傷,乙使用過期的藥品治療導致死亡。再如甲致乙輕傷后將其推出門外,拒絕為其開門,乙因處于天氣寒冷戶外的原因致其死亡,介入因素(乙的自身行為)導致身體惡化中斷因果關系。被告人致被害人重傷,介入救助醫生過失因素后被害人死亡,醫生過失行為對結果構成重大影響時中斷因果關系。
3. 介入因素構成獨立的條件,因果關系中斷。介入因素完全構成獨立條件時有多種形式。介入行為人自身行為,例如行為人故意實施犯罪造成被害人昏迷后誤以為被害人死亡將其扔入枯井內,被害人系被摔死,前行為的因果關系中斷,行為人的后行為構成因果關系。行為人、被害人的前行為和后行為(介入因素)的關系可以分為前行為過失重傷、后行為故意輕傷,前行為故意輕傷、后行過失重傷,前行為過失輕傷、后行為過失重傷。這三類可以認定介入因素構成獨立條件,因果關系中斷。后行為作為獨立的介入因素在判斷因果關系是要首先分析客觀造成的違法狀態,其次分析主觀有責方面。對于前行為已經構成故意和重傷的行為,介入因素不能中斷因果關系,比如前行為故意重傷、后行為過失輕傷,前行為故意重傷,后行為過失重傷,前行為故意輕傷、后行為過失輕傷。
(二)介入因素不中斷因果關系
如上所述,介入因素構成的條件不具有獨立性,從折中的意義角度進行相當性規范判斷時,介入因素具有必然性,非異常且普遍發生的情況下不中斷因果關系。
1.介入因素具有必然性,不中斷因果關系。介入因素系被害人必然的選擇時不中斷因果關系,比如A放火燃燒B的居所,B從5樓跳下摔死,肯定A的行為和B的死亡構成因果關系。又如A使用暴力強奸B,B起身逃跑時墜落山崖,因果關系不中斷。再如A在高速將B撞傷,B在爬出高速路中被來往車輛再次碾壓致死,不中斷因果關系。判斷B的選擇是否必然是要根據客觀環境、危險的持續狀態進行相當因果關系折中性規范判斷,對于高度危險狀態下B的選擇要有一定的容忍度,不能要求B在完全理性的情況下做出冷靜的判斷后實施行為。
2. 介入因素起到的次要作用,不中斷因果關系。介入因素到次用作用包括被害人、第三人介入的因素的作用。例如A傷害B,B去甲醫院就醫治療的效果好于乙醫院,但是B選擇在乙醫院就醫后身亡,介入因素的起到了次要作用,不中斷因果關系。又如A重傷B后,C趁機強奸B,B因傷勢過重死亡,此時第三人C的行為不是主要構成B死亡的原因,不中斷因果關系。 介入因素起到的作用是否是次要,要規范性的判斷被害人、第三人介入行為對于結果采取的客觀條件,不能要求被害人必須選擇最佳的方案避免結果的發生,不能擴大第三人介入行為對結果的影響。
3. 介入因素起到的同等作用時的規范性判斷。介入因素與前行為起到同等作用時應當分類判斷。一是對于被害人采取的介入因素同前行為起到同等作用時,不中斷因果關系。二是對于第三人采取的介入因素同前行為起到同等作用時,中斷因果關系。被害人與第三人在同等的條件采用不同的判斷標準是因為行為價值不同。被害人的介入因素對結果起到同等作用時不中斷因果關系是加重了對被告人的非難,既可以進一步的預防被告人繼續實施犯罪行為,也可以鼓勵被告人采取中止行為有效的避免結果的繼續惡化。同等條件下加重對第三人的非難能夠防止第三人的犯罪意圖,避免被害人受到二次傷害從而保護被害人在危險狀態延續的情況下的人身安全。
注釋:
陳興良主編.刑法總論精釋(上).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版.第204頁,第215頁.
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85-187頁.
[德]李斯特著.徐久生譯.德國刑法教科書(修訂譯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頁.
這里應當考慮被告人和醫生過失行為對被害人的影響,醫生的介入因素是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則中斷因果關系,當然醫生的過失行為這一介入因素還要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對于被告人的行為已經造成被害人高度危險,醫生的過失行為則不中斷因果關系,所以因果關系的成立與否取決于第三人介入行為和行為人的原始行為對被害人造成危險程度。
C此時的行為加重了B的傷勢,但是構成B死亡的主要原因是A的傷害,因果關系不中斷,但是如果C在強奸過程中同樣造成B重傷害,由于介入因素此時的故意傷害行為的嚴重性高于前行為而中斷因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