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警察職能的由來出發,重點研究了我國警察職權現狀,在兼顧打擊犯罪職能和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應當正確認識當前我國警察的服務職能。“一帶一路”是我國的國家戰略,同時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力圖通過系統的分析與理論定位警察職能,尋求我國警察職能的根本核心價值從而助力“一帶一路”。
關鍵詞 “一帶一路” 警察職能 新要求
作者簡介:馬在鑫,遼寧警察學院,講師。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209
職能,亦稱功能,是指人、事物、機構所應有的作用。馬林諾夫斯基認為“對任何一種活動來講,它的功能就是指這個社會生活中它應承擔的角色,因而也是它對維持結構的連續性上所起的作用”。 人的職能就是:人完成某種工作所擁有的職權和能力。警察的職能就是:警察在社會管理工作中所具有的職權和職能,通俗的講就是警察在社會管理中應該做什么。
一、警察職能的發展概況
恩格斯對警察的職能論述得比較明確,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警察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一開始就是國家暴力機器的組成部分,警察的職能就是維護國家統治。 至于警察職能是否會因時代而變遷并未提及,但是,根據恩格斯一貫的唯物辯證觀,我們不難得出結論:隨著歷史和時代的發展變化,警察的職能也會隨之調整,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被賦予不同的職能。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工業革命,革命打破了原有的社會模式,社會發生重大變革,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使犯罪增加,秩序混亂不堪。面對嚴峻的社會形勢,政府開始尋求解決方式,警察這一職業孕育而生,而打擊和預防犯罪作為警察的一項重要職能被確立下來。進入二十世紀,以美國為例,一方面工業化生產出大量的現代裝備,大量的警用裝備例如,汽車、槍支、對講機、帽盔等被運用到警察日常工作中。另一方面城市化導致大量勞力涌入城市,對就業的需求大幅增加,貧富差距擴大,增加社會不安定因素犯罪急劇增加。于是開始了大規模的打擊犯罪,強化這一職能沒有不但沒有達到遏制犯罪的預期效果,反而加劇了警民矛盾。而進入二十一世紀,以“社區警務”為標志的警察職能改革悄然發生。由于高投入的打擊犯罪并沒有使社會治安狀況得以好轉,就將“重打擊、輕服務”的思想逐漸拋棄,開始將注意力放在犯罪成因上來查找原因。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誘發的因素多種多樣,單純的強調打擊職能只會惡性循環。“社區警務”開始關注警察的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服務讓警民關系更加緊密,對于緩解社會矛盾、遏制犯罪、維護社會治安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警察職能發展的概況
我國社會的發展決定著我國警察職能的發展方向。我國從封建制社會便開始有類似警察的職業,其職能包括軍事、司法、交通、行政管理等現代警察所具有的職權,當然這些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在軍閥割據時代,警察職能又變為輔助軍隊鎮壓民眾、維護各個軍閥派系統治的工具。國民黨上臺后,并沒有改變其職能的屬性,為了維護大買辦、大資產階級和獨裁統治,其政治鎮壓的屬性反而更加明顯。
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沒有完成,在鞏固社會主義新生政權的要求下,警察的主要職能是維護政治統治、鎮壓反革命。隨后的文革十年,錯誤地把階級斗爭為剛,政治鎮壓仍是主導,其他職能基本荒廢。隨著改革開放我國將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為剛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整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社會矛盾的暴露、犯罪增加。雖然經過“嚴打”整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刑事犯罪,但偵辦案件數量的激增導致警察行使職權不規范,大量的冤假錯案出現并侵犯了人權。隨后我們意識到警察的職能要向法制化、正規化邁進。《中華人民共和國警察法》第二章第六條列舉了十四項人民警察的職權,針對社會所有領域將人民警察的職能范圍表述出來,警察執法也變得有法可依。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我國改革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發展,很多調查表明,警察受理的案件中只有20%與犯罪侵害有關,而接近80%集中在社會服務性要求上。這不得不迫使警察的職能由單純打擊犯罪向社會服務職能轉化。而只有打擊沒有服務的警察職能轉變后,拉近了警民關系,也讓警察工作落到實處。“政府為了使社會走上法治化的軌道,在強化警察強制性控制的同時,加強了非強制性控制手段,而轉變為更多的是服務群眾,聯系群眾,預防控制犯罪,維護社會的穩定,繼續擴大了警察社會管理和服務民眾方面的職能”。 對于“服務型政府”提出和警察“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定位,這與政府聯系最為緊密的職能部門,也隨之改革。人們更多的期望是對警察的服務職能的需求,服務于社會公眾和市場經濟建設。
三、我國警察職能的發展方向
當前,習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不僅為中國與其他國家關系開拓互利合作的新前景,也為我國的自身發展提供更加持久強進的動力。眾所周知,穩定祥和的社會秩序和良好的國際環境,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順利發展的基礎,這就要求我國警察開始積極探索服務這一新職能,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推波助瀾。
(一)對內服務經濟建設職能
隨著我國經濟由計劃向市場的不斷完善,“一帶一路”的新要求,政府的職能也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這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也是世界警察職能發展的趨勢。哪里政府管理規范、投資成本低、辦事效率高、服務環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實現大的發展。 這就要求警察的職能也要做相應的調整,丟掉權力集中、審批難、辦事難的帽子,把精力放在對社會、市場的宏觀調控,加大對公共的服務。而我國警察其職能定位也應當向提高執法能力、助推經濟發展方面轉變,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服務。
警察的社會服務職能其實質內容就是社會安全秩序的服務。以往我國民眾與警察打交道的機會較少,以至于有人認為與警察打交道就代表著違法犯罪。隨著社會“社區化”腳步的發展,警察與民眾的接觸增加,建立良好的警民關系尤為重要,它是警察提高執法效率的必要途徑。也是改善警民關系,提升警察形象的重要方式。在基層警務部門派出所,每天得到群眾最多的訴求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夫妻矛盾、鄰里糾紛、噪音污染、消費欺騙、住房問題(水電煤氣)乃至開門開鎖、寵物丟失。這充分表明,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警察的需要更多的體現在公共服務上。在抗擊臺風“菲特”的戰役中,為了能讓人民群眾喝到水吃上飯,余姚基層民警龔偉江用雙手在沒過腰身的雨水中往返送餐。為挽救翻車司機,湖北仙桃民警張立衛在冰冷的河水中躬身舉氧氣瓶,用雙手舉起對人民的承諾。在喜隆多商場失火中,烈士劉洪坤、劉洪魁不顧自身安危,多次深入火場勘查,在連續高強度工作下被垮塌固體砸倒。他們用自己的壯舉在實現自身的價值,實踐警察公共服務的職能,體現警察職能的核心價值。這種服務職能的滿足了人民的需要,拉近了警民關系,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保障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安全。
我國現在正處于城市化深入向“社區化”發展階段,一個城市的社區既是民眾的生活區又是犯罪的發生區。只有發揮警察服務社會職能,才能換來民眾的支持,盡快實現打擊犯罪的目的。“警察在服務公民的同時,又需要用警察的強制力去執法,發現和偵破犯罪行為,從而保障公民生活的安定有序,為公民提供更會公共服務,樹立警察的良好形象”。 北京朝陽區是北京最大的一個城區,所轄19個地區、24個街道。因朝陽群眾參與大到引起社會關注的明星吸毒案件,小到路邊的詐騙案件都有他們的身影,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他們可能是保安、可能是路人,又或者僅僅是飯后遛彎的大爺大媽。他們幫助警方打擊懲治的違法犯罪不計其數,成為了警察辦案的得力助手。隨后陸續涌現出了“西城大媽”、“海淀網友”、“豐臺勸導隊”、“東城守望崗”、“大興老街坊”等一大批群眾參與社會治安工作的特色品牌。為更好的發揮民眾協同警察辦案的,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朝陽警方研發了“朝陽群眾app”,讓警民關系更緊密,共同為社會治安、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二)對外服務經濟安全職能
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以及習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決策,要求我們不能只立足國內還要放眼世界,契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海外投資的增多和業務的增長,更多的中國企業和人員參與到其中,但是近年來相關國家惡劣局勢影響了我國經濟的“走出去”戰略。保護中國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權益,中國警察和沿線國家警察的聯合執法顯得尤為重要。在“一帶一路”中外經貿的往來中,跨境犯罪諸如:毒品、網絡、詐騙等屢見不鮮。如不加強各國合作執法,就會給犯罪分子利用各國法律空隙以可乘之機,躲避執法,損害經濟發展。因此警察服務投資安全的職能就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警務合作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從大湄公河區域的警務合作開始到上合組織框架下的警務合作,建立警察合作機制和警務執法合作網絡,維護海外安全尤為重要。
2010年震驚全國的特大電信詐騙案件,涉及兩岸、柬埔寨和印尼等國的。我國警方對此高度重視,在組織辦案過程中與臺灣、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等“一帶一路”沿岸國家警方通力合作,對有關情報信息進行溝通交流、信息共享。經過縝密偵查、協同作戰查明犯罪頭目躲藏在臺灣地區,于是海峽兩岸警方會同沿岸國家展開收網行動,成功破獲特大跨境、跨國電信詐騙案件。
抓獲嫌疑人598名,搗毀窩點106處和手機、電話卡、銀行卡、電腦等大量作案工具。這個案例充分說明,我國警方的職能不能只停留在自掃門前雪狀態,有了“一帶一路”建設,經濟走出去,警務也要走出去,打破傳統封閉的辦案狀態,沿岸國家的警務合作對經濟保障作用尤為重要。事實證明,警務合作徹底打破了傳統警察組織條塊分割、單打獨斗的封閉狀態,警種之間、區域之間、國家之間的警務交流與協作,使有限的資源釋放出最大的效能,為優化社會治安管理、科學高效懲治犯罪問題帶來了新思路,開辟了新天地。 又如,2011年震驚世界的湄公河大案發生以后,中國警察在老撾、緬甸、泰國警方的配合下成功偵破案件,展現出中國警察英勇無畏、奮勇緝私的職業精神以及跨國警務合作取得的積極成果。使湄公河流域的航運恢復正常,整個流域安全秩序得到維護,經濟環境得以重建。它不僅僅掃清影響湄公河沿岸國家經濟發展的暴恐分子,還為“一帶一路”各國警務執法合作夯實了基礎。習近平主席2017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刑警大會上指出要堅持合作創新法治共贏,攜手開展全球安全治理。只有深化警務合作,強化警察服務對外投資安全的職能才能使我國海外利益在面對威脅時,抵抗各種風險和變故。
綜上,經濟的發展為警察職能的建設帶來諸多挑戰,如何在內規范警察執法,在外加強合作保障,成為了我國警察新時期職能發展的核心問題,只有綜合分析、正確決策才能使“一帶一路”建設穩步推進,才能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注釋:
李鵬.公共管理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
周章琪.中西警察職能比較.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5(3).
薛典武.淺論我國警察服務職能定位與服務方式轉變.公安研究.2011(10).
周曉瑩.社會轉型背景下的警察職能再定位.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4.
公安部.警務合作趨向成熟,日益發揮出強大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1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