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今社會是法制社會,只有不斷提升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和了解,才能利用法律知識很好的保護自己。目前的法學本科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是學生不具備法律信仰,對法律知識不能進行深入的學習和記憶。對法律的信仰是法治社會良好發展的重要保證,合理利用法律知識不僅能夠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還能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由此可見對法律信仰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圍繞法律信仰展開相關討論,主要介紹其目前的發展狀況、培養途徑及現階段法律教學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法學本科教育 法律信仰 培養途徑
作者簡介:劉德玉,攀枝花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224
完善的法律體系是社會穩定發展的保障,大學教學中就包括法學專業,很多學生畢業后也進入相關司法部門從事著有關法律的工作。但目前學生對法律的信仰意識普遍較弱,學習的知識再多也不能真正理解其內在含義。民眾對法律的信仰程度,直接關系著法治社會的發展進程,本科生是社會未來的棟梁,加強其法律信仰是現階段學校教學應完成的首要工作。
一、法律信仰的發展現狀概述
法律通常被認為是衡量事物的標桿,我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對法律體系不斷的進行完善,才造就了現代和諧、穩定的社會。現階段民眾對的法律意識普遍有待提高,對法律信仰的看待也分歧為很多觀點,下面介紹幾種主要的看待法律信仰的觀點。
(一)法律不可被信仰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不容置疑、不證自明的道理且不受人為理性干擾才能被稱之為真理,才能得到人類的信仰。而法律作為規范和約束人們行為的規則體系,受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干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一部分學者認為法律是不可以作為信仰的準則。而且他們認為無論是在歐洲國家還是在中國,法律信仰都是一個假命題。信仰在歐洲國家的是非常神圣的,沒有外在的因素約束。我國的法律是根據人類社會的進步不斷變化的,存在外界力量的干擾,因此法律與信仰是不對等的。
(二)法律可以被人類信仰
持此種觀點的學者,首先是認同我國的法律的。喚醒民眾的法律意識并使其對法律產生信仰,能夠保證現有法律體系在我國得到良好發展,因此法律是可以被作為信仰的。法律要想逐漸向信仰的層次靠攏,需要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將傳統文化進行精煉,去除其中不合理的規定;其次對現有法律進行重塑,從客觀全面的角度出發,盡量減少人為因素對其的干擾。我國推行法律信仰的最終目的是使得其在社會發展中能夠很好地運行。因此對法律信仰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 。
(三)學術界對法律信仰的解讀
在學術界,有關專家認為很多學者對法律的概念有些誤解,因此需要對其進行重新解讀。法律一詞是由著名法學家伯爾曼提出的,他對法律的認為并不是現代社會使用的各項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而是自然法的另一種說法。自然法指的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經大自然證實的、客觀存在的“法律”,不存在任何的個人色彩。在對法律進行認識時,相當一部分學者將其錯誤的理解為實證法。為對當前的法律體系進行完善,有學者提出基于我國法制社會發展的大背景,需要將實證法、倫理法和自然法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從而實現人類對現有法律的信仰。上述提到的幾種“法律”有著不同的意義,下面對著幾種法律進行仔細剖析:
自然法是沒有任何個人感情色彩摻雜在內的,就像生老病死一樣有著其無法違背的自然規律,對自然法的信仰即是對正義的信仰;倫理法是將生活中的各類社會關系等融入到相應的律法當中,例如在根據法律進行審判時,會對法律主體的具體情況加以參考,最終做出最公正的判決;實證法是對現有的規則和準則通過特殊的手段,對其可行性進行證實,以此明確其地位。因此對法律信仰這一觀點的解讀,只能認為是對自然法的信奉,其距離真正的信仰還有著很遙遠的距離。
我國的憲法是最接近于自然法的法律體系,我們可以將憲法作為本國的法律信仰進行推行。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其是對自然法的轉換,是自然法的另一種體現形式。從憲法的根本性質來看,是自然法的具體實施,將自然法中標榜的人權等基本權利文字化,并在我國實行。因此,我國法學本科教育中對法律信仰的培養,主要是做到學生對憲法信仰的培養 。
二、現階段我國法學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概述
(一)法學課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有待提升
現階段的法學本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注重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應用,對不常用到的法律知識并沒有設置到日常的教學課程當中,這就導致學生在對法律知識的學習不夠完整。對法律知識截取片段式的教學存在斷章取義的嫌疑,不完整的認知會對學生后期的學習產生一定的阻礙。法學專業也是目前比較熱門的專業,因此其市場逐漸飽和,司法部門在招聘相關人員時也不斷加高門檻,使得很多法學類學生就業困難,只能向其它行業轉型。這是當前法學本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因此院校應該適當的轉變人才培養的觀念,將法學人才的培養不僅僅只著眼于國企或大型企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可以像中小型企業轉變,只要是與法律知識相關的職位學生都可去應聘,中小型企業的招收門檻較低,同樣可以讓學生的法學知識得到合理的運用。
從上述問題可以看出,對法律沒有系統完整的認識,是學生缺少法律信仰的主要原因。同時法學課時的減少對法律信仰的培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在對法律知識進行學習時如果沒有完整的知識構架作為引導,學生在學習時只能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法律的信仰自然就沒有那么濃烈。課程的缺失,就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法學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其信仰的目的 。
(二)法學知識晦澀難懂
形成法學思維的前提是對相關的法律知識進行深入的理解,對各類法律專有名詞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記憶是培養法律信仰的基礎,因此學習最基本的理論知識是培養信仰的第一步。目前我國的法學課程,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入手: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改變其對法學的態度;其次是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相關理論,對法學知識進行多方面、深層次的剖析。將中西文化結合起來,設學生對法學知識能夠多角度認識,同時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眾所周知,思辨意識及對馬克思理論的學習是非常困難的,其中包含的很多理論知識比較拗口,學生經常沒有耐心對其進行通讀,更不用提深入的理解和記憶了。
同時學校在各類課程的設置上也存在問題,在大一、大二的時候老師只是傳授干澀的理論和概念,并沒有將單獨的概念與實際案例結合起來。而法學價值體系、辯證理論等綜合教學在高年級才會開設,具有較大的跨度,很多學生在學習思維上很難轉變過來。再加上深奧難懂的基礎知識,基本的學習都保證不了,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對法律的信仰就更加難以培養。
(三)教學活動沒有與實踐相結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沒有實踐的支撐,再完善的法律知識也是紙上談兵。目前我國法學教育中存在的最明顯問題就是,學生空有一身本領,卻得不到實踐和試煉。學院內很少舉行相應的辯論會、模擬法庭等,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知還停留在理論知識上,沒有真正加以之用,這對以后走上工作崗位處理相關事務是非常不利的。通過對法庭進行模擬,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階段性的檢測,學習中存在問題在實踐中會一目了然,在查漏補缺的同時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果、培養其法律信仰的目的。這正是目前我國的法學本科教育所欠缺的重要教學環節,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將法律信仰的培養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
三、對法律信仰途徑的相關介紹
法律信仰的培養,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得到較大的效果。但在學生進行法學知識學習的過程當中,接觸實踐的機會少之又少,因此在信仰的培養上還是主要依平時教學工作對學生的不斷熏陶。下面介紹幾種培養法律信仰的有效措施。
(一)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主人翁精神為教學導向
現代的法學教育大多是應試教育,教師對各項法律知識的教學采取的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只將考試的重點進行著重講解。沒有真正理解學習法律知識的意義,只是為學而學,并不能達到培養法律信仰的目的。為使法律信仰得到真正的培養,老師需要在法學知識的傳授中滲入相應的人文知識,通過實際的例子使學生掌握理論,在人們知識的講解中,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解放,在輕松的環境中感受法律的魅力,并不斷堅定其學習法律的信念。
其次,為學生推薦促進法律知識學習的相關書籍,增強學生對法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做好表帥,釋放學生的各項基本權利,在師生關系上樹立平等的理念。讓學生能夠以法律主體這一身份進行學習,從中使學生感受到主人翁意識的召喚,從而達到提升其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
(二)教師自身要做到對法律的忠誠信仰
在傳統教學上,教師的職責是對法學知識進行傳播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但在現代法學教育中,老師還要成為法律的忠誠擁護者。一個人只有真正具有法律信仰,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才能對法律懷有崇高的情感,在講課時才能聲情并茂,將課堂的學習氛圍最大程度的調動起來。若教師對法律都不能信服,在傳播知識時難免會出現較為偏頗的評論,這對學生法律信仰意識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同時在引用司法案例的時候,需要將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正面案例的同時以客觀冷靜的眼光看待司法中出現的不公正現象。
(三)規范化學院的各項規章制度,為學生做好表率
大學就相當于一個小型的社會,無論是學校還是學院的制度,學生都應遵守。這些章程就好比社會生活中的各項法律法規,因此院校在執行各項任務時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進行。例如考試、成績評定及獎學金評定等,都需要遵照章程進行,并通過書面報告的形式向學生展現,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作為制度主體的公平性。在院校的各項事宜中,學生能夠體會到制度帶來的好處,就會自然而然的遵守并擁護,這是培養法律信仰最真實的案例。此外,院校要盡可能為學生創造接觸法律實踐的機會,最好讓學生能夠參與其中進行司法辯論。或者組織學生觀摩法院庭審的具體過程,并進行總結從而不斷鞏固對法學知識的掌握。將學生變為法律主體,在體會到相應的好處之后,自然就會加強對法律的信仰 。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在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學會了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法學本科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群體,在我國人口中占有較大比例,且嚴重缺乏社會經驗,因此是法律信仰得以培養的最佳群體。法律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只有在本科教育中初步建立起學生對法律的信仰,將來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注釋:
劉小平、楊金丹.中國法律信仰論的內在悖論及其超越.法商研究.2014(2).42-50.
韓敬.法學本科教育“以司法考試為導向”之弊病分析.理論觀察.2013(5).151-153.
郭菁菁.學生法律信仰培養途徑研究.職工法律天地.2017(6).217.
宣剛、張訓、徐毅華.法學本科教育法律思維培養的不足與完善.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3).98-101.
袁愛華、王雪.法學本科教育中法律信仰的培養途徑探究.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6(2).124-128.
王月.塑造法科學生法律信仰的社會性因素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5(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