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芳 薛莉萍 汪瑜
摘 要 取保候審作為刑事強制措施中的一種,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被廣泛應用并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取保候審制度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存在監督不足、特定情形下執行難度較大的問題,因此在某些情況下有可能導致訴訟程序停滯,無法逆轉。本文針對司法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分析探討的基礎上提出完善建議。
關鍵詞 取保候審 訴訟程序 案件受理 電子監控 司法聯動
作者簡介:葉麗芳,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六部檢察官,研究方向:刑訴法;薛莉萍,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六部副主任,研究方向:刑訴法;汪瑜,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檢察院檢察一部檢察官助理,研究方向:刑法。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237
一、基層檢察院公訴案件受理過程中取保候審對象脫保之典型個案
案例一:犯罪嫌疑人周某某涉嫌故意傷害一案。某區公安分局于2016年8月7日對犯罪嫌疑人周某某刑事拘留,因周某某右眼視網膜脫落且雙眼玻璃體混濁,不符合收押條件,區看守所明確表示不予收押周某某,故對其變更強制措施為取保候審。2016年10月11日,區公安分局將該案向區檢察院移送審查起訴。區院案管部門受理此案件并將其交由公訴部門辦理。然而在2016年10月19日,區院發現犯罪嫌疑人已因感情問題自殺身亡,故于10月20日決定將案件退回至公安分局處理。
案例二:犯罪嫌疑人丁某某涉嫌販賣毒品案由某區公安分局于2016年12月9日移送區檢察院審查起訴,區檢察院案管部門受理后分配至檢察官辦案組辦理,并于同日以電話方式告知犯罪嫌疑人丁某某至本院辦理取保候審手續并制作訊問筆錄,但犯罪嫌疑人因身體狀況差,臥病在床,無法到案,故影響后續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最后本案在退回公安補充偵查期間,公安將該案撤回,區院作出同意撤回的決定。
二、公訴案件受理后犯罪嫌疑人脫保的原因分析
第一,案件受理環節的事先防控有困難。檢察院案管部門在受理案件時應當審查包括犯罪嫌疑人是否在案以及采取具體強制措施的情況。原則上,這一階段案管部門只要能聯系到取保候審嫌疑人,告知該案已進入檢察院的審查起訴階段,并要求其手機保持開機狀態,即視為嫌疑人在案。同時在其它受理條件均符合要求的情況下,案管部門將該案受理并按具體的分案規則將案件分配至相關檢察官辦案組。但即使根據已經設定好的規則流程運行,接下來仍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案管部門接收案件時能聯系到犯罪嫌疑人,但是直至案件具體分配至承辦人后,承辦人在三天內通知犯罪嫌疑人來院進行權利義務告知時卻發現該嫌疑人處于脫保狀態?,F實中雖然類似周某某事件發生的概率小之又小,但是收案后犯罪嫌疑人無法到案甚至拒絕到案的現象卻屢見不鮮,而類似案件在事先防控上確有困難,脫保情況難以完全杜絕。
第二,收案后一旦發現被取保對象脫保,想讓案件流程進行逆轉,即收案后進行補救存在困難。檢察院案管部門在接收偵查機關移送案件時會審查包括管轄、案卷材料是否齊備、移送物品是否與清單相符、犯罪嫌疑人是否在案等四項內容。收案人員一旦發現犯罪嫌疑人不在案,案管部門按照訴訟規則的規定對該案不予受理,制發相應的不予受理文書并退回偵查機關;如若發現受理案件時嫌疑人在案,但在將案件分配至具體承辦人審查辦理過程中發現其不在案時,則無法將案件逆轉至受理前的狀態。唯有采取退回偵查機關補充偵查,由偵查機關將嫌疑人進行實際控制或建議撤回案件,才重新進入審查起訴階段或以同意偵查機關撤回案件并結案。這是目前實踐中較多采取的應對方法,但會一定程度上造成司法資源浪費、辦案效率降低,同時也會影響打擊犯罪的力度和效果。
第三,公檢之間的溝通尚不到位,公安機關對取保候審嫌疑人監管系統存在不完善等問題。通常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由公安機關執行,而實踐中一些被取保候審的嫌疑人有可能會在外地活動、經商,卻未及時向執行機關報告并獲得審批,同時由于法律知識的缺失并不會及時主動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由于公安民警人少案多,在監督被取保候審對象上存在一定的疏漏,加之法律并未明確規定具體執行取保候審的程序性措施,因此往往對于被取保人是否保持在案狀態無法明確,容易導致脫保情況的發生。
三、進一步完善取保候審強制措施執行方式的建議
(一)參照性地使用電子監控手段
《刑事訴訟法》第76條規定:“執行機關對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電子監控、不定期檢查等監視方法對其遵守監視居住規定的情況進行監督;在偵查期間,可以對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通信進行監控?!憋@然,電子監控的適用有其合法性。筆者認為,參照監視居住使用電子監控技術監控取保候審對象是必要的。目前上海社區矯正首次引入了電子監控技術,上海市徐匯區康健街道司法所對社區服刑人員適用GPS電子監控設備,并要求社區服刑人員在規定的期限中時刻攜帶該設備,一旦進入禁區,手機將自動報警。同時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在辦理部分犯罪性質、社會影響較大等特殊案件時,對被取保候審人的自由可以進行一定的限制,即禁止令的相關規定。但是在某些特殊案件中如不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對被取保候審的嫌疑人進行監管,監督監控者也無法有效地了解被取保候審對象的準確動態,那么禁止令的目的很難從真正意義上得以實現。因此,借用已有的現代高新科技,借鑒國外相關成功經驗,有針對性地進行電子或者通信監控不失為可行之策。
(二)與相關部門建立取保候審對象動態監控聯動機制
在實踐中,被取保候審對象在外地活動、去外地看病等情況不在少數,而被取保候審對象不主動請示報告自己的情況,執行機關無法實時跟蹤其動向。因此,未經執行機關批準不得離開住所的規定在執行層面存在一定困難。筆者認為建立全國聯網的取保候審信息查詢反饋系統,與鐵道、航空等部門建立相應的司法聯動機制,通過限制其購買火車票、飛機票等方式進行監督,在其離開指定市、縣的時候,執行部門能第一時間掌握被取保候審對象的具體動向并及時與其取得聯系,是目前較為可行的方法之一。
(三)加強與保證人的聯系,并逐步加大對取保候審對象的監管力度
《刑事訴訟法》第68條規定了保證人的相關義務:保證人未履行保證義務的,對保證人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是該條文的規定過于籠統,執行起來難度較大,且大多情況下保證人由家庭成員擔當,難免會發生袒護甚至放任的情況。因此筆者認為,加大對違反取保候審義務的被取保對象以及違反保證人義務的保證人的制裁懲罰力度,不僅必要而且切實可行,如在發現保證人義務履行不到位時,責令重新提供并大幅度提高保證金或者罰款金額,或者取消其再次為他人進行保證的資格;發現協助被取保候審人逃脫的,情節嚴重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于曾經故意脫逃的被取保候審人,在判決時應當給予一定幅度的重判以示警戒。
(四)從司法程序上對被取保候審人進行有效規制
人民檢察院在發現犯罪嫌疑人違反《刑事訴訟法》第69條規定的,情節嚴重的可以決定監視居住或者予以逮捕。司法實踐中,相關應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在送往看守所之前會對其進行健康檢查,經看守所醫生認可其健康狀況后方才予以接收和收押。但是對“嚴重疾病”這一標準的認定不一,使得強制力更高的逮捕手段無法對某些應當規制的犯罪嫌疑人進行規制。而根據刑事訴訟法打擊犯罪的初衷,在訴訟程序進程中,被取保候審對象在沒有特殊理由的情況下拒絕履行應盡的義務,不及時到案,導致訴訟程序的停滯的,應將此計入檔案或者由檢察官記錄,并將其作為法院審判量刑的一項參考依據。
(五)加強公、檢、法之間的溝通交流
公安機關在將案卷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時,對于需要繼續取保候審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重新作出取保候審決定,并對犯罪嫌疑人辦理取保候審手續;同樣,對于不需要重新辦理取保候審的案件,為了保證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實踐中公安承辦人如能在向檢察院移送案件的同時,聯系并通知案件涉及的被取保候審對象于規定時間至檢察院,這樣能保證收案的同時被取保對象在案,方便案件承辦人對其進行相應的權利義務告知以及制作訊問筆錄等,從而保證訴訟程序的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