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信宜市第一中學 黃飛虎
在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主要涉及空間立體幾何圖形、函數,數形結合等,學習任務繁重,學生面臨升學的壓力,很多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畏懼情緒,在數學教學環節中,部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氛圍不活躍,教學知識得不到吸收、消化,嚴重制約了數學教學的發展。
不少高中數學老師依然采取灌輸式、填鴨式教育,老師往往關注的是課堂四十分鐘能不能講更多的東西,不去思考學生到底掌握、吸收了多少課堂知識。教師成了知識的搬運工,很少去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思考探索,即使一些教師開展了課堂探究式工作,但是準備不充分,缺乏系統性,課堂教學效果較差。
不少高中老師缺乏課堂提問的技巧和方法。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設置一個好的問題對于解決一道難題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夠引起課堂學生的思考,還能激化學生濃厚的探索興趣和學習激情。所以問題的設置要有一定的特色和感情色彩在里面。而事實上,很多教師課堂準備不充分,沒有精心設計問題,而是為了問題而提問,往往設置的問題是很低端、重復性的問題,不能起到解決問題的作用。
高中學生普遍數學學習興趣低,課堂學習效率低,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多數學生還是有很強的學習欲望,但是不喜歡課堂老師的教學方式,老師在上面講課,學生在課堂下面做別的作業,或者走神、做小動作,課下機械地背公式、記數據。遇到數學難題不會動手解決,甚至出現抄襲的情況,缺少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上的提問有助于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參與度,好的提問能夠活躍課堂的學習氣氛,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理解問題。所以任課教師要充分把握課堂提問的幾個原則:
(1)科學性原則
著名科學家巴甫洛夫提出,事實是科學家的空氣。所以一切都要以事實為依據,從實際需要出發,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提問環節,每個提問是針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才做的提問,不是設置一些沒有任何意義的低質量、高重復的問題。
(2)主體性原則
新課標要求,學生是課堂的學習主體,是課堂的主力軍,教師要轉變教學角色,不要一味地灌輸知識,學生消化不了,聽過等于沒學,教師等于沒講。所以課堂上教師根據課堂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讓學生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去思考。課堂上是一個互動的平臺,教師要借助課堂提問的環節,與學生打成一片。
(3)啟發性原則
課堂上教學活動要有啟發性,不能一味設置“對不對”“是不是”這一類型的問題。一個問題的提出是解決數學難題的開啟之門,要有啟發性,對問題的解決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同時,問題設置能夠對解決同類問題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不是這個問題解決了,下次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仍不知道如何下手。
例如教師在講授函數的奇偶性這個環節時,可以提前設置好問題串:
問題1:對稱圖象在生活中廣泛應用,哪位同學能夠舉例說明一些?(溫故知新、與生活場景緊密結合)
問題2:請同學們作出函數y=x2和y=|x|的圖象,你能觀察出這兩個圖象的差別嗎?
問題3:你能看出第一、第二象限中的圖象的關系嗎?
問題4:哪位同學能解釋一下這兩個圖象的對稱性?
把生活中的情境應用到課堂,并且和課堂緊密結合,通過問題串啟發學生課堂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課堂上老師要設置好提問,好的問題設置通常要把握住提問的時機、提問的對象、次數、問題的表述以及學生對問題的反應等。教師要事先有個預判斷,設置的問題不能難度太高,也不能太容易,讓學生失去探索回答的精神和探索勇氣,學生容易產生挫敗感,自信心受到打擊,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任課老師要把握好提問頻率,課堂教學不能冷場,也不能一味提問。問題提問要表述清楚,如果問題太煩瑣、難理解,學生會摸不著頭腦,從而影響了提問效果,也可能浪費了課堂時間。合理的等待時間,同一個問題不同學生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教師要留給學生較為充足時間去回答問題,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并做出正確的回答。數學老師要積極評價學生的回答,不回應學生的回答或者批評都是不對的,教師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要讓學生知道老師在關注他,引導他思考。
我們需要有終身學習的精神,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睌祵W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是靠我們數學教師隊伍不斷思考方法和改進教學手段。課堂的數學提問的設置要合理,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體思考,進而養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