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蔣王小學 陳 燁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新課程理念的落實在教學實踐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姿態,出現了如引導發現法、討論法、探究法、導學法等新的教學方式,“問題導學”也隨之孕生。問題是教學的引線,也是啟發學生智慧的鑰匙。在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如何引入“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問題導學”的優勢。我們在營造課堂環境時,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以領路人的角色來導入“問題”,讓學生從“問題”中參與思考,構建和諧數學課堂。
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與認知力較差,加之課堂注意力易分散,難以保持良好的學習積極性。利用“問題”來導學,要對“問題”進行恰當的設計,特別是結合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來貼近學生的生活。在蘇教版三年級數學“年、月、日”的教學中,我們在課堂問題設置上講了一個故事“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然后提問學生:這個故事出自那本書?很多孩子都聽過這個故事,也了解《天方夜譚》中對“智慧、善良小女孩拯救萬千人民的英勇故事”。同學們,《天方夜譚》是一本很有趣的故事,它還有一個書名叫什么?有同學回答到“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是多大的一個數?這里面有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呢?如此的導入“問題”,將一個“1001”數字與本節所要講解的“年、月、日”進行了結合,瞬間激發了學生對“1001”這個數字的學習興趣,也開啟了學生尋求答案的學習愿望。當然,生活化的數學情境既真實,又能夠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學習“克與千克”單位時,很多學生對“克”與“千克”的計量單位缺乏真切的體驗。為此,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導入生活中的糖果、硬幣、象棋子、書本等,通過實例來體驗不同物體的重量,從而明晰“克”與“千克”的差別,增強對單位概念的理解。
數學課堂上如何引入新知識,對于小學生而言,直接導入新知可能會出現誤解。教師在把握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時,可以發揮“問題”的導學優勢,讓學生充分理解知識的內涵,增強對新知識的應用。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教學中,我們在黑板上列出一個問題:7+7+7+7+5+7=?問題一拋出,很多學生都開始動手計算,運用加法運算規則與順序,得出答案40。然后提問學生:對于這道題目,大家看看有哪些規律?有學生提出一共有5個7相加,然后再加上一個5。“很好,對于5個7相加,與今天我們想要學習的乘法運算是不是具有直接關聯性?同學們想一想:如果運用乘法規則的話,可以怎樣來簡化運算過程呢?”很顯然,5個7相加,可以簡化為5×7,然后再加上5,從而快速得出答案40。同樣,我們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學習“余數”時,很多學生對余數的概念不理解。于是,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現在我有14根棒棒糖,想要平均分給6名學生,請問每個學生分幾根?剩余幾根?我們可以利用火柴棒來代替棒棒糖,然后在桌面上進行平均分配,當每個學生分得2根棒棒糖后,手里還剩下2根,無法平均分配。最后,讓學生想一想:剛才我們在進行分配時,剩下的2根棒棒糖是不是就是“余數”的概念?如此一來,學生在“問題”的啟發下,能夠很快構建對“余數”的形象思維。
“學以致用”強調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應用。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也要突出動手實踐,讓學生自己動手來解決“問題”,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掌握相應的數學方法。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學習“比較數的大小”時,對于本節知識點的基本實踐內容,可以通過練習來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如:請把356,635,563,653,536這五個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由于本組數字都是由3,5,6三個數組成的,在實踐中需要仔細辨識。在綜合性實踐知識學習中,我們可以通過具體的“問題”實例,讓學生從問題中來運用“數的大小比較”方法,解決具體的數學問題。如:(出示兩棵樹圖,一棵78歲,一棵100歲)師:你們看,森林里有兩個數爺爺,它們都認為自己的年齡大,請你來幫助它們比比誰的年齡大?說說方法。在學生得出結論78<100后。師追問:這時,樹精靈一蹦一跳地走來了(出示35歲的樹),它們也想來湊湊熱鬧,想與兩位爺爺比比,結果會怎樣呢?說說你是怎樣比的,比的方法是什么?這一問題的設置打破了單純性數字大小的比較,而是將之融入童話情景中,通過對年齡的比較來發散學生的思維,從而激發學生運用“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確定誰的年齡大。由此,學生在討論與交流中,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也擴展了想象力。
“問題導學”在數學課堂的應用,教師要強化對數學知識體系的整合,要明確“問題”的主旨與意義、呈現的方式,能否解決學生的疑惑,能否讓學生從“問題”中深化知識理解,強化知識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