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三附屬小學 付士紅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化的數學學習是十分重要的,這是《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注重“學為中心”,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基于學生的立場來進行,讓課堂富有童真和童趣,從而讓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培養。
數學學習內容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有效載體,學生如果對數學學習內容具有興趣,那么,他們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為了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激發,教師要對教學形式進行改革,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展開數學課堂教學,讓學生走進數學,深入理解數學本質。
例如,在對“找規律”這一部分內容展開教學時,教師一般是這樣展開教學的:通過課件或掛圖來對繩子、大樹、架子和手帕的圖進行再現……雖然學生都明白所學習的知識,但是他們在運用時就效果非常差。教師針對這種情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把課堂遷移到室外,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開展活動,首先將塑料繩系在兩棵樹上,然后讓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系1根繩需要楊樹的數量是多少?系2根繩呢?系3根繩呢?……通過實踐活動來思考楊樹數量和繩子數量間的關系。與此同時,讓學生對道路上的電線桿和電線進行觀察,讓他們通過觀察進行思考,對這樣的題目所存在的規律進行總結。再讓學生找到一根雜草,仿照鋸木料的場景,用小刀進行切割,對木料段數和切的次數之間的聯系進行體會。在活動的幫助下,學生深入理解了知識的規律,明白了內在聯系,同時使學生的探究興趣得到了培養,實現了高效的學習。
為了對另外一類現象的規律進行區分(首尾相接成封閉的形狀),首先,讓學生在沙坑的四周插上木棒,數一下木棒的數量以及木棒之間空格的數量,然后讓學生對池塘四周的柳樹數量和柳樹間空格的數量間的關系進行觀察,最后讓學生分析這一規律和之前系繩子的規律是否相同,從而讓學生完成兩種規律模型的構建,并讓他們深入理解規律的內涵。
教師在引入課外資源時,最好選取那些學生非常熟悉的東西,例如電線桿、樹木等,這樣的學習和生活非常貼近,能夠讓學生走進生活,讓知識變得更加熟悉,從而激發學生實踐和思考的興趣。把數學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涉及范圍之廣,讓他們學會通過觀察生活來學習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自覺接納意識。
學生在進行探究時可能會遇到一些挫折,這個時候學生也許會有些不解和迷茫,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適的指導,讓他們解決問題后繼續前進。如此一來,當學生明確了他們所研究的方向之后,不管研究過程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均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一定的知識。
例如,在對“梯形的面積”這一部分內容展開教學時,筆者讓學生對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進行探究,不同學生之間有著不同的思路:因為學生以前學習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受到這一方法的啟發,他們沿著梯形的高對梯形進行切分,切分成兩部分,然后試圖拼接成平行四邊形,不過不管如何嘗試,都不能成功拼接,基于此,筆者對他們進行啟發:“梯形的腰與兩底的夾角是不同的,要想將兩條腰拼到一塊是非常困難的,大家可以嘗試其他的剪拼方法?!庇行┩瑢W想到了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利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來進行嘗試,發現如此方法能夠行得通,不過發現不好對計算公式進行表示,于是筆者再次對他們進行點撥,最終他們成功得出了結論。在最后,學生均可以將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達出來,這些都得益于他們進行的實踐探究。
在實際教學里面存在很多諸如此類的案例,學生在一些細節方面可能會被卡主,教師這個時候要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引導來讓他們渡過難關,讓探究活動變得更加有效。
在組織學生進行“數學猜想”的基礎之上,教師要適當地給予學生“創新”的機會,讓他們來驗證“數學猜想”。在實施“創新”時,教師要作為學生的創客導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和點撥,讓他們敢于創新。
例如,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部分內容展開教學時,筆者先組織學生進行相關數學實驗:利用多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來對長方形進行拼接。在進行拼接時,學生使用了多種多樣的拼接方法,筆者基于此讓學生進行思考:“怎樣對面積進行計算才是最簡單的呢?原因是什么呢?該選用什么工具來對問題進行直接有效的解決呢?”通過問題的引導,學生明白了:拼接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即為使用的正方形的數量,寬即為正方形的排數,這樣就可以通過長方形的長和寬來對其面積進行求解計算,具體數據還可以通過直尺直接測量來獲得。
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非常積極主動地參與了進來,讓他們體會到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如此數學學習方式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總而言之,教師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時要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知識經驗和數學知識的邏輯規律來進行。對于“童真”課堂,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來拉近學生和數學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愛上數學,使他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幸福指數”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如此一來則可以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而不會再感覺數學是一門非??菰锏恼n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