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西城實驗小學 陳淑芳
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數學活動過程中的一種體驗。新版的數學課程標準中增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要求對學生進行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培養。這就要求我們數學老師在平時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數學基本活動,通過數學活動的開展,有效地培養學生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那么,怎樣幫助學生積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呢?
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對于他們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提高必須是循序漸進、逐漸深入的,并且需要有一定的延續性。而蘇教版國標本小學數學教材,結合“數與計算、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運用”四個維度,很好地體現了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有效地解決了學生逐漸提升數學活動經驗的問題。所以,我們小學數學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善于從整體上把握和鉆研小學數學教材,對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結構從總體上進行把控,了解數學教材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教學的時候注意數學知識之間的前后聯系,同時在引導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時候,也要注意數學活動存在的內在聯系,要找準新舊數學活動的結合點,結合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引導他們借助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遷移進行數學知識的建構。
比如,在教學“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當學生提出把圓柱切拼成近似長方體的時候,我們要適時進行追問:“你是怎么想的?”學生會自然地指出是結合“圓的面積公式推導”方法想到的。這樣的教學過程很好地引導學生在遷移已有的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時候,調動了他們活動經驗的儲備,培養了學生的推理和遷移能力。
學生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與數學知識的獲取不同,它需要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通過數學活動才能形成,具有明顯的活動性。所以,我們數學老師要把課堂的空間盡可能還給學生,讓學生們勤于動手、善于思考、學會交流,通過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他們通過數學活動積累經驗。
例如在教學“認識平行線”這一內容的時候,我組織學生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通過讓學生自主地拼擺小棒和對折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紙,或者讓學生在雙線格的紙上畫線等活動,引導學生從視覺和觸覺等方面多維度地感知平行線的知識,讓學生在“活動化”的數學課堂中積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由于學生是自主動手、動腦通過實踐感知數學知識的,所以他們的體驗比較深刻,對平行線的知識掌握得也比較牢固,這樣“活動化”的教學方式既深化了學生對平行線特征的認識,又為后面學習用直尺或者三角板畫平行線積累了一定的操作經驗,有了這樣的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學生以后學習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平行線的知識時就會顯得輕松自如了。
小學數學內容中有許多相似的操作和活動情況,針對這些形式和內容相似的數學知識,我們在教學的時候也可以組織學生采用形式相似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通過類似數學知識的學習,掌握通過類似的數學活動獲取相似的數學活動經驗,幫助學生通過數學學習形成一套類似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探究模式,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有利于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取,又能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方法,形成一定的數學技能與技巧。
例如,小學數學教材中關于“長度、面積、重量、體積和容積”等常用單位的教學,就存在很多相同之處:首先是引導學生初步感知1個單位的大小,然后組織學生通過活動和體驗、感受和理解相關單位的概念和空間大小,最后要求學生用所學的相關單位描述生活中對應物體的有關屬性。學生在學習這些看上去內容不同但是學習的方式和方法相同的數學活動中就會產生一些相同的體驗,我們在教學的時候要在引導學生發現它們的一些規律,在此前提下,培養他們發現揭示規律的能力,激發孩子的求同意識,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和數學能力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如在教學“千克和克”一課內容的時候,我先是組織學生比較一塊泡沫和一塊鐵的輕重引出掂一掂、稱一稱的方法,讓學生產生一種表示物體有多重必須有統一單位的客觀需要,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在引出“克”這一單位之后,再讓學生通過數1克大米的顆數,同時讓學生親自掂一掂1克大米的重量,充分感知1克很輕,然后用類似的過程引導學生認識和感知1千克的輕重,當學生建立關于“1克”和“1千克”的體驗后,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化他們對千克和克的認識。之后在學生學習面積單位的時候,教學的方式基本上是大同小異的,通過這樣的重復體驗,鞏固并強化了學生原有的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相信學生有了這些單位學習的活動經驗之后,進一步學習體積和容積單位的時候,他們就會輕車熟路,運用類似的學習和探究方式,獲取對應的常用單位的概念,同時,對于他們學習能力的提升和發展也大有益處。
總之,我們必須通過數學教學來充實、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理性感知數學中存在的數量關系,通過活動體驗感受數學的“美妙”與“豐富”,這樣的數學課堂才能夠在學生的真實體驗中變得更實效、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