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西津路小學 萬水蘭
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注意使學生在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機會獲得直接經驗,即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這是教學的起點,如果課堂教學只停留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里轉,學生就得不到發展,只有讓學生進入“數學化”的軌道進行數學思考,學生才能用數學的眼光審視生活,才能得到數學的發展,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第一種教學設計是“學習鞏固式”,環節多而實際內容少,只局限在能找到6種搭配方法即可,它關注的是“學生學會了沒有”;第二種設計是“探究發展”式,環節少而內容飽滿,它追求的是能找到一種更深層次的規律,關注的是“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了沒有”。兩種設計產生不同的效果:知識容量少,知識之間內在的聯系被閹割,反而容易造成教師無效教學行為多,學生的潛能、創造力得不到盡可能的發揮;知識的容量大,知識之間內在的聯系豐富,學生在一個個新起點上迎接新的挑戰,不斷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教學過程是學生從無序到有序思考,從擺實物模型(動作語言)到連線(圖形語言),再到計算(抽象成符號語言)的數學化過程,增強了課堂的“數學味”。
課堂教學內容是“深”好,還是“淺”好呢?又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呢?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與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時代要求是背道而馳的,“倘若內容平易,是不能創造性地展開思維能力的教育的。以低級的思維處理高層次的內容是可能的,但以低層次的內容培養高級的思維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怎樣,教學內容也不是越難越好,應把握在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框架之內。
什么是“最近發展區”?維果茨基把兒童能夠獨立達成的水準與經過教師和伙伴的援助能夠達成的水準之間的落差,叫作最近發展區。教師的教學應把握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學內容做到張弛有度。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①有兩件上衣和三件下裝,要挑出一件上衣與一件下裝搭配成一套衣服,最多有幾種搭配方法?請小組擺一擺。(同學擺一擺,教師用連線的方式展示以上兩種方法,并表揚學生能用數學的方法計算)
②如果再加一件下裝,有4件下裝,又有幾種搭配呢?
③如果有5件下裝,6件下裝,7件,8件呢?
④有五種點心和六種飲料,如果一種點心配一種飲料,有多少種搭配呢?
⑤為什么是30種呢?(用符號表示點心和水果,比如用圈表示點心,用三角號表示飲料)通過課件將學生的思維過程演示出來。
這幾個問題層層遞進,雖然部分學生剛開始的回答不讓人滿意,但是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后卻提高不少。
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用教材,結合“境材”(周圍的環境資源)和“人材”增刪、重組、包裝“教材”,考慮“人材”特點,攝取“境材”組成“大教材”。因此,恰當地選取教學素材,是課堂有效展開的先決條件。
教師要將教材的基本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注重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當好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
數學思想蘊含在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如抽象、分類、歸納、演繹、模型等。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累積。
“數學廣角”雖然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所占的內容不多,但它的教學價值和后續教學中的意義不容忽視。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研讀教材、了解學生的發展需求,才能真正地實現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