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校長
許多省市新高考方案逐步出臺,這對推行素質教育的學校是一個福音,也必將對大力推進和深化素質教育產生長遠和深刻的影響。但不久前與一些著名高校的招生老師進行交流時,我卻明顯感覺到我們期待已久的綜招政策尚處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許多高校的綜合素質評價招生申請始終“在路上”,自招也大有收縮之勢,這不禁讓人倍感涼意。
毫無疑問,高考的指揮棒在中國基礎教育中法力無邊。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學什么,高考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學。這種由升學所產生的教育功利觀,也已成為中國多數學校和家長的定勢思維。既然如此,高考錄取何不借勢而為,讓指揮棒發揮引導素質教育的巨大力量,在孩子和家長追求升入名校的驅動下,一方面滿足個體進入名校的夢想,另一方面又可以引導高中教育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真正為每個孩子未來的發展奠基。這可謂一舉兩得,皆大歡喜。
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總體水平不高,這是必須承認的事實。建設雙一流大學首先需要高校的積極作為,不僅要在辦學理念上主動轉變,也要在課程建設、體制機制建設和文化建設上下功夫。其次,還需要好的“苗子”和優質的“原材料”,這就是必須實現高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有效銜接,用更好的招生機制,選拔綜合素質高、發展潛力大的學生,從而引導高中教育用心培育和提升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每當中國教育的一些新政能夠更好地引導素質教育的時候,總有人以公平為名對改革提出質疑,甚至用“寒門難出貴子”的議論混淆視聽。這其中既有對公平的誤解,也有思維方式的問題。今天,追求教育公平從微觀的層面來講,就是讓每個學生在其受教育的過程中人格得到充分尊重,自身的潛質得到充分的挖掘,個性發展得到充分的支持,發展需要得到充分的滿足。如果我們的教育只是用成績作為唯一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孩子,用分數的高低來決定學生是否被錄取,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因為這種單一標準忽視和否定了那些具有多元潛質的學生。如果高校充分利用綜合素質評價招生或者自招的方式,因人而異實施錄取,方能引導高中強化素質教育的實施,進而用素質教育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考慮到中國地區差異,可以采取分步推進的辦法,按照不同省份分配高校的招生指標。在現有的基礎上選拔具有個性發展潛質的學生,分省實施綜合素質評價招生,這在宏觀上是公平的,也是更加科學的。
高校招生機制在改革過程中出現問題在所難免,但既不能因為個別的議論就止步不前,因為個別事件而因噎廢食,也不能盲目冒進。當前,面對國際教育變革的浪潮,新的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正在挑戰著傳統的教育價值觀,制約中國教育發展的瓶頸逐漸顯露,基礎教育已走到了一個關鍵節點,亟待用更好的高考招生政策進行突破。
教育需要擔當。在教育規律面前,在改革和創新的關鍵時期,擔當意味著責任、作為和風險。但是,當教育發展方向和道路越來越清晰時,猶豫不決、遲滯行動,都將貽害無窮。企業的不作為,也許減少的只是產值和利潤;教育的不作為,則會耽誤生命個體的素質培養和未來發展,終將影響中華民族的強國大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設教育強國、發展素質教育、加快教育現代化,這是中華民族的召喚,也是時代的使命和責任。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期望教育能夠成就每個學子的未來,教育能夠筑強國夢想之基,而這一切都必須從改變教育開始,必須從人才培養和選拔開始。期待著新高考改革的綜合素質評價機制能夠成為發展素質教育的助推器,創造教育的新風尚,開啟教育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