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熊丙奇
最近,各大“雙一流”高校相繼公布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其中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的39所均公布了各自學校的就業質量報告。從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017屆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雖然這幾年創新創業非常火爆,但各大重點高校畢業生選擇創業的只占極少數。據統計,清華大學畢業生創業率為0.96%,北京大學校本部畢業生創業率為0.67%,浙江大學創業率為0.6%,上海交大畢業生創業率為0.3%。
也就是說,清華、北大、浙江、上海交大4校的畢業生創業比例都沒有超過1%。整體辦學質量居于全國前列的高校畢業生創業情況,有助于社會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大學畢業生創業的現實。近年來,我國教育部門和高校高度重視大學畢業生創業,但多年下來,大學畢業生創業率并不見多大起色,這需要教育部門和高校反思大學畢業生創業工作,轉變思路。
分析我國高校開展的大學生創業工作,主要著力在兩方面,一是給學生進行創業夢想的教育,這一教育有不錯的效果,調查顯示,超過80%的大學生有創業夢想;二是給大學生創業提供優惠政策,包括大學期間休學創業。可這兩方面工作,卻沒有轉化為創業實效,原因在于,大學生沒有投身創業所需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的能力,真要選擇創業是很困難的。此前,輿論擔心允許大學生休學創業的政策,會令大批學生休學投身創業,還開展過學業和創業孰輕孰重的討論,而這種討論完全脫離現實,創業又不是請客吃飯,哪有那么多學生會不考慮自身的能力實際,就選擇創業的?
因此,要推進大學生創業工作,就必須回到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上來。從根本上說,這需要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實行學分制教學,擴大學生的選擇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人才。
我國包括重點高校在內的所有大學,要培養創新人才,必須解決兩方面問題。其一,推進學分制教學,給學生自由選科、選師、選時的空間,以此促進學校提高教學質量,關注學生個性和興趣培養。北大等高校從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實行完全學分制教育,但總體看來,由于學校缺乏辦學自主權,不能充分自主設置課程,各校的必修課比重很大(超過80%),學分制基本還是學年學分制。
其二,改革教學方式,由灌輸式教育,轉向實行探究式教育,培養學生的批判和質疑精神。目前,由于高校對學術研究的重視程度遠超過教學,因此,教師對教育教學的投入不足,有的教師對課堂教學甚至采取應付的態度照本宣科。教材老化,課堂教學枯燥,缺乏過程評價和管理,不要說無法培養有個性、特色和創造力的人才,就連培養合格人才都難。對此,教育部最近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要求,本科教學首先要保證基本質量,要保合格;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則要求,全面提高高等學校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創新型的教師隊伍,將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基本制度。
推進大學生創業工作,欲速而不達,抓創業率數據,不如踏踏實實抓人才培養。于教育部門來說,要推進教育管理改革,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于高校來說,必須把人才培養作為大學的第一要務,包括建設“雙一流”的大學在內的所有高校,都必須認識到,離開一流人才培養,不可能建設為一流大學。而一流人才最重要的特質就是擁有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