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特色是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富有個性的、比較穩定的教育整體特征。特色學校建設的本質就是要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孩子,培養多元化人才。這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客觀要求,也將有力地促進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創建特色學校要充分優化學校教育資源配置,創設有學校個性特征的教育文化環境和氛圍,以便更充分地發揮學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我們認為,一所學校只有順應自身的傳統與現實,順應學生的生活經驗,才能找準符合自身特質的發展道路,進而使學校具有獨特的文化個性。文化個性形成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揚棄、勵志圖新的過程,其生機與活力也恰在于此。
基于當前創建特色學校熱潮的現狀反思。當前,各地紛紛掀起了創建“特色學校”的熱潮,誕生了各式各樣的特色學校。仔細審視,我們不難發現,不是每一所所謂的特色學校都實現了優質發展。于是,我們不禁要思考:我們為什么要創建特色學校?創建特色學校是為了誰?要依據什么?顯然,提升育人水平、實現辦學品質的高端優質才是創建的目的所在。就一所學校而言,有怎樣的辦學品質,就會造就怎樣的辦學底氣。這種辦學底氣是十分重要的,其辦學特色不應是不講底氣的“橫空出世”,也不是“高大空”的華而不實,而是夯實底氣基礎上的“應運而生”。
辦學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只有基于學生生活經驗的延伸與弘揚的特色學校才會生根,且具有持續發展的內生力和創造力,才會將特色學校的培育引向良性的發展路徑,進而實現扎根式的品牌化發展。
基于教育理念的本源回歸。回顧歷史,教育的產生與學生的生活密不可分。一旦忽視了生活,學生就難以體驗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將學生的生活置于學校教育的中心,一切圍繞這個中心。他認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二者必須相聯系、相結合。陳鶴琴“活教育”理論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他倡導將學生引向大自然、大社會中去學習。可見,我們基于學生生活經驗創辦有根的特色學校是一種教育理念的本源性回歸。
學校特色因區域環境不同、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同而各不相同。譬如,山區的學校可以充分結合當地的鄉土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鄉土實踐活動,讓學生手腦雙揮,做中體悟,實現“做中有樂,玩中有學”。臨海的學校,則可緊密結合海洋資源,以海洋教育為抓手,全面帶動學校整體工作的發展,從而引領學校走上一條特色優質的內涵發展道路。有怎樣的生活,就有怎樣的教育,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就是這個道理。
以石老人小學為例,學校之所以將海洋教育作為教育品牌,完全是基于學校自身的文化傳統與學生經驗選擇。“石老人”是佇立在嶗山南海中的一塊天然巨石,因為酷似一位老人,故取名“石老人”。在當地有一個流傳了幾百年的關于“石老人”的凄美傳說,使得“石老人”名揚四海。應該說,在石老人小學的旗幟上已經深深地烙上了海的特質,既天然,又濃郁。我們確定海洋教育的特色發展思路,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綜合考慮。
基于國家對人才培養需求的時代選擇。進入21世紀,海洋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建設海洋經濟強國”的宏偉目標,地處沿海城市的青島在藍色經濟發展規劃中,把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建設現代化海洋文化名城作為城市文化乃至整體發展的基本戰略。在未來的國家發展戰略中,需要大量的海洋專業人才。因此,學校教育應在藍色經濟闊步前行的大背景下,致力于海洋創新人才的培養。
基于學校自身的文化傳統與特質的選擇。石老人小學所在的石老人社區歷史上是有名的漁村,至今仍有許多居民從事與海洋有關的產業。學生多為漁民的后代,學校實施海洋教育的發展思路是基于學校自身文化傳統與特質的必然選擇。學校毗鄰海洋大學,周邊海洋科研機構眾多,海洋教育的資源可謂得天獨厚,為打造藍色海洋教育品牌提供了有力保障。
基于學生生活經驗的選擇。作為漁民的后代,這群生長在大海邊的孩子們有著豐富的與海相關的生活經驗。只有密切地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我們的教育才會更加具有生命力。
正是基于以上因素的綜合考慮,石老人小學堅定地做出了選擇。目前,學校既有濃郁的海洋文化環境,又有系統的海洋課程與專業的師資指導。學生既有知識學習,又有實踐探究。孩子們不僅興致高昂,還在這種濃厚的海洋氛圍中悄然地塑造了“愛海,知海,親海”情懷。
我們常說,特色要有根,這是特色學校建設的基礎和條件。所謂“根深則本固,基美則上寧”。要辦好有根的特色學校,需要悉心地培土固根,只有做好“根”的工作,特色之樹方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
追尋“根”的方向。即研究學校的文化傳統,立足學生生活經驗。特色學校的根一定是扎在學校自己的土地上的,只有充分地研究學校,才能準確地把握學校的特質所在,進而更好地確立特色發展方向。
獨特的辦學文化傳統,是形成辦學特色的重要資源。文化傳統具有促進學校特色選擇的價值取向優勢,容易獲得學校師生的價值認同,為學校和諧、積極和主動發展提供強大的向心力,是順勢而為,而非盲目跟風。
特色學校建設的核心目的是培養多元化的人才,因此,學生才是特色學校建設的目的和依據,確立特色發展方向須以研究學生為前提,只有緊密融通學生的生活經驗,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興趣和主動發展的內生力。也只有這樣,特色學校建設的價值取向才會從“重事輕人”走向“成人成事”,真正將創建的過程變為“為了人、依據人、發現人和培養人”的過程,進而探索出一條具有內生力、創造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特色學校建設之路,為當代中國基礎教育特色學校建設提供積極的借鑒與參考。
拓展“根”的深度。即以課程教學為中心。創建特色學校,關鍵在于學校的課程與教學工作。
課程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其鮮明地體現著學校的特色。以校本課程開發促進學校特色發展,既是激發學校辦學活力的需要,也是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需要。從校本課程開發的角度出發,我們認為創建特色學校應該做到“教有特色,學有特色”。校本課程旨在尊重學生人格與個性,如果只是一味地接受性學習,那就會失去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質意義。我們倡導探究式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建構的學習,學生不僅要積極參與發現知識的全過程,更要獲得愉悅的情緒體驗,進而產生更加主動探究學習的內動力。
特色學校的培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它需要與日常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才會生根、扎根。深度扎根還需要有專家引領、骨干示范,通過“內強外引”的方式更好地將特色課程與教學研究引向深入,進而塑造高端的特色品質。
展開“根”的廣度。即將特色學校的培育內化為全體教師的自覺行動,從一棵樹走向一片林。團隊是創建特色學校的主力軍,一個有著共同價值追求和獨特教育情懷的教育團隊,才可能執著地努力向上生長,向下延伸,進而將特色培育的“根”四通八達地扎到各自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去,最后滋養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大量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要形成學校特色,必須有一支與之相適應的、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顯然,師資隊伍才是創建特色學校的支柱。如果學校里的每一位教師,都成為具有自主生長力的組織細胞,那么必將使得特色教育的團隊根系更龐大,根基更牢固。
增加“根”的密度。特色學校的培育需要不斷地完善和建立新機制,通過刪、改、并、增等策略重建學校的制度體系,形成有效的實踐研究秩序,進而為特色學校的創建提供有效的保障。
制度革新就是要變束縛為引領,變懲罰為激勵,實現從“維持秩序”到“服務引領”的轉變,用更加人性化的機制激發師生主動研究與實踐的內生力,全面增強學校管理機制之根的密度,使特色學校葉茂枝繁。
每一所學校都是一所潛在的特色學校,前提要認清自身的辦學特質。這種特質是學校的獨特標志,也是學校的文化個性所在。文化個性的營造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要深深地植根于學校的文化傳統和學生的生活經驗之中,通過挖掘和整合各種資源,創造富有自身特質的學校文化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