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白鷺
我園教室面積只有50多平方米,原先融合式的區域游戲在這樣一個小空間里已經無法開展。根據區域創設需動靜有別的原則,我們將角色游戲區與學習性游戲區進行了分離。在教室內開展安靜的區域化學習游戲,而利用三個班級的公共走廊共建公用角色游戲區,有效地解決了游戲空間的局限性問題,滿足了幼兒在游戲中探究、交往、成長的需要。
回顧以往我園的區域化學習游戲,以小組化學習較多,不能滿足幼兒個性化學習的需求。為此,我們引入了個別化學習活動項目,鼓勵教師根據主題內容及每個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平衡課程內容,提升課程深度和廣度,并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由選擇,自主操作,滿足他們不同層次的個別化學習需求。教師將活動室內的墻面、桌面、柜面、地墊,都開發成幼兒有序開展個別化學習的場景。緊湊規整的小空間設置,為幼兒帶來在空間中學習行為的變化,讓幼兒的學習更有意義。
將角色游戲區分離到公共走廊后,我們對以往開展的傳統游戲也進行了改變。我們按幼兒的游戲水平,對公共走廊進行了調整:小班實行有準備的游戲,中班開展空柜游戲,大班實施自主游戲。幼兒通過“計劃”自選伙伴、自選主題、自選材料、自定規則;在“工作”中自我創設環境,自由互動,傳遞社會生活經驗;在“整理”中學習分類歸放,感知數量、空間對應;在“回顧”中自我評價,相互學習。走廊自主游戲的實踐探究,讓我們感受到了幼兒的力量,感受到開放性游戲的精彩。
環境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根基。通過重新規劃,我們與幼兒一起討論、設計幼兒園戶外游戲區域,并在教師、家長的支持下共建游戲場。幼兒園泥園變大了,還挖出了壕溝;沙園擴張了,一個小沙池變成了兩個大沙池;操場東南角變出了一條長長的水渠;挖出的泥土壘起了小山坡。戶外環境重建留下了幼兒和家長熱火朝天、和衷共濟的身影,也留下了幼兒珍貴的童年回憶。
1.在“預見”中等待
水園建好了,可是水在哪里呢?幼兒園不是沒有考慮到“水源”的問題,而是希望這個真問題能通過幼兒的實踐與探究而得到解決的方法,并成為幼兒學習的起點。我們鼓勵幼兒“想辦法”“出主意”,最后幼兒通過投票確定了挖水井的方法,并在園長的支持下實現了他們的計劃。給泥園分區、鋪小路;在種植園分田、編籬笆;為小兔子造房子……幼兒的探究稚拙而真實,積極又主動,幼兒園戶外游戲場充盈著幼兒實踐的痕跡。
2.在“共籌”中收集
材料是幼兒學習和游戲的基本條件。面對幼兒的需要,教師將問題拋還給幼兒。于是,全園性的“集東集西”活動開始了。幼兒帶來了各種各樣廢舊的鍋碗瓢盆、籃子籮筐。教師和幼兒一起商議、討論戶外游戲區的個性化材料,例如,玩水區中,幼兒想觀察流水,教師就和幼兒一起收集粗細、長度不同的塑料瓶、竹筒、PVC管等,然后和幼兒一起在材料上按一定的距離打孔,就變出了會噴水的“水管”。
1.將“意外”變為學習契機
在一次調研活動中,幼兒在水園用水槍玩打水仗的游戲,大家你追我躲,玩得非常盡興,沒想到水槍竟然對準了在一邊觀摩的老師們,沒有防備的老師們一個個都成了“落湯雞”。于是,老師及時抓住契機,和幼兒一起討論:“怎樣才能玩得盡興,又不影響其他人呢?”幼兒你一言我一語:“多準備一些雨衣!”“做個稻草人,對著稻草人打水槍。”……意外的出現,讓幼兒的玩水游戲有了新的拓展,也讓游戲內容更豐富了。
2.將“不便”變為實踐探索
泥園游戲結束后,幼兒必須要到洗手池邊清洗、整理。玩泥區比較大,去洗手池要沿著泥園兜一圈。怎樣才能方便洗手呢?“在泥園上架一座橋。”“再造一個洗手的地方。”“在泥園中間鋪條小路吧。”那么用什么材料鋪路?怎么鋪?鋪在哪里呢?一系列的問題激發著幼兒主動學習與探究,群策群力之下,幼兒自己收集磚塊、木棍等材料,設計了各種各樣的小路。就這樣,幼兒親手鋪設的小路成了泥園一道亮麗的風景。
課程和幼兒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我們將努力改變現狀,在和幼兒一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共建課程,共享成長,共同編織一籃課程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