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萬安中心小學 張君惠
從外部環境的變化到孩子心理發展特點,再到國家教育部頒布的種種教學導向,我們教育工作者都感受到了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性。具體從以下幾點來談談如何改革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1.情境引入法
情境一:七只小猴吃桃子,吃得可歡了,這下你們看他們的七個盤子里還有桃子嗎?(引出乘數為“0”的乘法)
情境二:我們已經認識了“厘米”,那你們根據自己的經驗估一估你們數學書的長、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厘米。(引出要量得比較精確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出示的情境不宜過長,否則會轉移學生的注意力,而喧賓奪主。
2.懸念引入法
懸念一:如果爸爸媽媽寄賀卡給我們,郵政編碼是“353308”,為什么我們寄給爸爸媽媽的郵政編碼卻不一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奇妙的《數字編碼》。
懸念二:“一枚硬幣”“一片樹葉”,它們的邊線都不是直的,那你有什么辦法測量出它們的周長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周長的多種測量方法。
3.試錯法
試錯一:“432×2≈”,我說:我認為估成“500×2”吧!
試錯二:“245分=( )時( )分”,我說:應該等于2時45分吧!
這樣的試錯法一下引起了大部分學生的強烈反駁,這節練習課就這樣順利展開了。
數學教師一般都按學段進行小循環教學或按1~6年級進行大循環教學,有的教師對教材比較熟悉,如果教師有意注意到教材的銜接,能在課堂中適時做好一節課中的“小鋪墊”和各年級各學段知識系統學習中的“大鋪墊”,這樣孩子以后學到相關知識點時,我們的授課效果將“事半功倍”,甚至是平方倍!
題目一:“王明有45張郵票,王明的郵票張數比李剛少21張,李剛有多少張郵票?”這題學生看到“少”字多會用“減法”,這樣做就錯了。那在低年級教學中,老師可引導孩子們學會找“標準量”,通過認識“標準量”學會審題。這里的“李剛的郵票”這一標準量是不知道的,所以應該把條件改為“李剛的郵票張數比王明的多21張”,這樣標準量是已知的,就好做了,比標準量多是用加法,而不是想當然地看到“少”字就用“減”。
這種找“標準量”的審題方法要從低年級一直延續到中、高年級,以后學生對“標準量”“單位‘1’”的認識和判斷就不顯突兀,而是水到渠成了。
對一些重點、難點的突破練習,老師和優秀學生示范講解后,還會有許多學生一知半解,這時就要發揮學習小組的交流與合作,讓每個學生動手操作或動嘴說說。
如用“割補法”求兩個圖形的周長的大小,在我和幾位優秀學生示范操作與講解后,就要求同學們以4人小組為單位輪流在小組里邊操作邊講解。這時我在各小組間走動參與,發現許多孩子真是不會用“割”也不知道怎么“補”,但是在其他成員逐個參與后,再讓這些原來不會說的孩子說,他們就明顯大膽了,也更會說了。這種方法是全面提高后進學生的好方法,不僅提高了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更是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因為他們敢于展示自己了。
表揚的方法靈活多樣,現在通訊這么發達,不需要像以前那樣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QQ群、微信群就是很好的家校聯系的工具。以圖片、錄像的方式把孩子的點滴進步傳遞給家長,孩子回家后得到來自家長的肯定會有效強化他的進取心。同時,其他家長也可以看到,會鼓勵自己的孩子向得到表揚的孩子學習。
比如黃同學在分析“倍數”應用題時的解說得很精彩,李同學在學習“時、分、秒”單位換算時用得很好,正確率特別高,何同學在最近的作業中書寫工整、畫圖規范,肖同學在多位數乘一位數進步很大,能夠正確進位了,張同學不僅自己認真學習,還樂于向同學講解難題。家長們常常會在群里給這些好的行為點贊,群里的消息時刻被家長關注著。
抓住學生各種各樣的閃光點,及時發布在群中,這種激勵輻射作用會到每位孩子、每位家長的心中。
因為城鄉地域的差異、學生個體的差異、教師教法的差異,現在的教材呈現出極大的開放性,開拓學生思維、融合各地文化這些方面對學生有很大的幫助,但這種教材也有弊病,它呈現的是不同思維的過程,卻沒有像以前教材那樣總結算理和方法。這樣的教材對于尖子生是受用的,但對于中等和后進生會造成學習障礙,這時候就需要老師鉆研好教材,在每天的教學任務后做出一些有指導性的文字總結,便于孩子們參考與復習。這樣的文字總結在以往的教材中幾乎每課時都有,現在都要老師自己總結,盡量用科學且易懂的方式總結便于孩子們吸收。值得強調的一點是,這些總結應該是在學生充分思考、經歷、體驗及交流后出示的,否則會造成學生的定式,框住了學生的思維。
傳統教材中還有許多東西是不能丟的,比如:“3×5”,現在教材已經忽略了每份數和份數,認為“3×5”中既可以表示“5個3”,也可以表示“3個5”,以前的教材中默認只能表示“5個3 ”,而“3個5”的算式是“5×3”。雖然我贊成“3×5”可以用兩種表示方式,但是還是必須得讓學生區分清楚每份數和份數,這有助于學生以后進行有關“每份數”“份數”應用題的學習和理解。
以上所述種種,對新環境下的教師要求是更高了,我們要在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的同時保留傳統教學的精髓,“改革”與“傳統”并行,目的都在努力提高教學實效。
[1]王百紅.小學數學課程內容學習績效的調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7.
[2]邢燕.三個更新——實現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7(05):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