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芯芯
11月16日,地處美國洛杉磯近郊的《僑報》總部大樓發生一起槍擊案,58歲的董事長謝一寧倒地身亡,槍手為56歲的《僑報》廣告業務員陳忠啟,已被警方逮捕。
據《世界日報》報道,案發前,謝一寧曾與陳忠啟在業務會上發生言語沖突,起因是高管提出明年的業務額要比今年提高10%的要求。當地警方初步將案件定性為職場糾紛,但具體的作案動機還在調查中。
上世紀90年代,一批中國人前往美國創辦各類華文媒體,艱難求存。《僑報》剛剛在美國洛杉磯創辦的那幾年,謝一寧就曾接到死亡威脅電話,員工被故意打砸的車子達十多輛,三十多年后,沒想到死亡以這樣的方式降臨在他身上。
1960年,謝一寧出生于廣東,大學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后進入中國新聞社擔任記者,26歲就被派駐美國,1991年在《僑報》擔任首席記者,后一路升遷至董事長。年輕時,謝一寧曾參與奧運會、亞運會等大型事件的采訪工作,作品《李寧笑答外國記者》曾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里根與布什任美國總統時期,謝一寧都在華盛頓做中國新聞社的駐美記者,期間甚至采訪過蔣經國,“沒人給我布置發稿任務,沒有人對我有具體的要求或監督,所以自我要求非常重要。”

在美國,由于語言與文化背景根源,華文媒體影響著當地華僑華人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建構著海外華僑華人的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其中以 《僑報》、《世界日報》、《星島日報》 的發行量、影響力為最。1990年 《僑報》 創刊時,發刊詞上的辦報宗旨即為“謀求華人福祉,關懷故土吾民和放眼世界”,其主要讀者為老僑民。
謝一寧任職期間,在歷年來的重大事件報道上,《僑報》均顯示出了民族主義的立場與態度,在國際傳播中以呈現中國正面形象為主。
例如,2003年,正值甲型H1N1型流感肆虐中國大陸,引起全球關注,《僑報》在疫情通報后,曾配發“共克甲流:多一份理解,少一份猜忌”的評論,后期提醒海外學子“保護好自己,歡迎回家”,在紛揚的國際輿論中起到了安撫海外華僑華人的作用。
2007年9月,美國南加州121個僑團代表共同發表反對臺灣“入聯公投”聲明,《僑報》對此曾發表題為《質疑臺灣的民主與法制》的評論文章,質疑臺灣當局危害兩岸和平的行為。
2012年,謝一寧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我們這代人是幸運的,以時間為縱線,我們身經‘文革到改革開放,體驗社會遽變和進步的痛與樂。以空間為橫線看,我們身處東西方之間,觀察兩種社會形態的優與劣。”
2018年11月17日,中國駐洛杉磯總領事館對謝一寧家屬表示深切哀悼,表示《僑報》為促進華文媒體發展及中美人民相互了解作出了重要貢獻。
《僑報》也發表訃告稱,“謝一寧投身新聞事業三十六載,學養深厚,為人謙和,在海內外華文媒體界享有盛譽。謝一寧先生猝然離世,給美國《僑報》、美國格律文化傳媒集團帶來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噩耗傳來,全體員工悲痛萬分,我們將與社會各界共同緬懷,并望家人節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