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榮
摘要:“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一項偉大系統工程。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主題。要深刻領會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和重大戰略意義,準確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通過合理規劃、創新機制,激發廣大農民鄉村振興的主體作用,培育扶持農村產業發展,繁榮農村文化,提高鄉村治理水平,實現“三治合一”的鄉村“善治”格局,譜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意義;科學內涵
“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一項偉大系統工程。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主題。要深刻領會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和重大戰略意義,準確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通過合理規劃、創新機制,激發廣大農民鄉村振興的主體作用,培育扶持農村產業發展,繁榮農村文化,提高鄉村治理水平,實現“三治合一”的鄉村“善治”格局,譜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客觀需要
(一)鄉村振興戰略根源于我國“三農”的歷史地位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農業發展關系著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新世紀以來,我國在發展戰略上開始向農業農村傾斜。十六大報告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2003年,我黨提出“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重要論斷;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
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就“三農”發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黨的十八大提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黨的十九大提出,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我們黨在全面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順應農業農村發展規律,完成“三農”領域不同階段發展的重要部署,“三農”問題過去是、現在仍然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二)鄉村振興戰略根源于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
經過四十年的改革發展,中國的歷史方位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定位,必須立足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瞄準社會主要矛盾的化解來認識其應有的價值與意義,是由一個大國轉變成強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鄉村發展的宏觀與微觀環境發生了變化,“三農”發展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美好生活需要”不僅體現在物質需要,還體現在住房、醫療、教育、文化娛樂等社會需要,體現在政治需要、生態文明需要。而最大不平衡表現為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不充分是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這也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突出的結構性矛盾,不僅制約農業農村發展,也制約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的提升。“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三農”領域無疑是化解與攻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主戰場。
(三)鄉村振興戰略根源于新時代“三農”發展的現實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民大國。到2030年,即使中國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農村還會有4.5億人口。在這么巨量農村人口的背景下,中國無論如何不能讓農村衰敗[1]。而鄉村振興面臨諸多問題:首先,鄉村產業發展能力較弱。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的基本特點是人多地少、耕作地塊細碎、靠天吃飯、傳統要素投入大,從事農業投資的風險大、收益率低,農業現代化發展不足,尚未完全建立現代產業體系[2]。其次,鄉村振興主體缺乏。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速,大量農村青壯年進城,農村缺乏活力和吸引力。村莊凋敝從農民工跨地區流動以后開始顯現,隨著農二代成為流動主力,這個群體呈現出離土、出村、不回村的特征,人走、資本不回,村莊的衰敗加劇[3]。最后,鄉村振興的外部環境堪憂。尤其是農村基礎設施、民生領域、生產環境和生態問題較突出,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以強勢力量改造和解構鄉村社會的文化價值,鄉村傳統文化衰落嚴重。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管全面、管長遠”的大戰略,是我們黨在農業農村發展理論和實踐上的又一次重大飛躍。不僅為新時代我國“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未來解決“三農”問題、全面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的行動指南。
二、準確理解和把握鄉村振興戰略內涵和目標要求
(一)準確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即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與以往的農業農村政策相比,過去強調的是農業現代化,而農業農村現代化內涵更豐富,它涵蓋“三農”事業的方方面面,更加強調農村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現代化和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引領作用,更加強調農民的教育、就業、醫療、社保、生產生活環境等民生事業發展。不僅瞄準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且放眼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要超越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的歷史階段。針對農村發展滯后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像重視農業一樣重視農村發展,堅持農業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4]。鄉村振興戰略將貫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全過程,在“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了“農村現代化”,體現了黨對農業農村發展改革理論認識的深化創新,鄉村振興的最終成果將是農業與農村的同步現代化[5]。
(二)準確把握鄉村振興的總要求
與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相比,其涵蓋的內容和目標要求更廣泛。“產業興旺”包含現代農業和相關聯的二、三產業的質量效率提升、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生態宜居”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再局限于村容干凈整潔;“鄉風文明”不僅要體現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與文明素養,而且要弘揚繁榮鄉村文化,鑄造鄉村之魂;“治理有效”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生活富裕”不僅體現在農民收入方面,還體現在居民生活品質、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等方面。不僅要準確把握著“二十字”方針的科學內涵和要求,還要把握好這“二十字”方針所內涵的五大目標任務的內在邏輯性和相互關聯性,以便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做到整體設計、突出重點、方法得當、有序推進、事半功倍[6]。
(三)準確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內涵和實質
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立足于“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立足于新時代“三農”發展的實際,立足于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著力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鄉村振興有“七條路徑”,即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質量興農之路、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走鄉村善治之路、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準確把握每條“道路”的關鍵詞,即融合、創新、競爭力、協調、傳承、“三治”結合、可持續,抓住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關鍵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三、以改革的精神開啟鄉村振興新時代
(一)制定科學合理的鄉村振興規劃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大戰略,鄉村振興不能一蹴而就,規劃是建設的龍頭,規劃水平直接關系鄉村發展水平,規劃過程也是統籌各方資源、形成共識和合力、產生集聚效應、減少和消除盲目投資的過程[7]。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我國鄉村地域遼闊,鄉村類型多樣復雜,發展水平、資源稟賦、鄉風民俗、地域文化等差異很大,鄉村振興的模式和路徑必然存在差異。既要發揮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又要充分調動農民的創造性和參與性,還要尊重各區域資源環境發展實際,統籌考慮城鄉的產業發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務、土地利用、生態保護。規劃要體現適應性、系統性、客觀性。要堅持因地制宜,做到戰略規劃既要頂天,著眼于國家整體戰略的需要;又要立地,因地制宜,對癥下藥,實現政策制定與措施實施的精細化精準化[8]。
(二)提高鄉村產業發展能力,增強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最根本的是產業振興,這也是“三農”保持持續性發展的基礎,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農業農村發展,僅僅依靠政府投入,離開產業支撐,鄉村振興就變成空中樓閣,必須充分激發鄉村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摒棄被動接受工業與城市的反哺扶持和輻射帶動。
一是依據鄉村的資源、區位等優勢,確定各自的主導產業和產業結構。充分發揮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的作用,研究一鄉一品、一村一業的可行性,突出產業發展的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和品牌化。
二是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在農業產業化背景下,小農經濟必須與市場化結合,“接二連三”,注重現代農業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升和利益鏈完善。
三是跳出農業發展農業。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業的多維功能,利用“互聯網+”模式,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尤其是鄉村休閑旅游康養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全方位開發農業的食品價值、觀賞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
(三)鍛造“一懂兩愛”“三農”工作隊伍,做好人才保障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支撐和基礎,人才興,鄉村振興才有希望。面對當前農村人才匱乏,第一代農民工進城就業受阻,新生代農民工不愿回鄉,大學生村官的短期行為,要吸引更多人才到農村作為,讓留下來的人更安心、更有信心。
一是大力培育鄉土人才,發揮鄉村能工巧匠的作用。鄉土人才不僅懂農業農村,而且對家鄉有割不斷的血脈和歸屬感,能夠長期扎根農村,“吾心安處是吾鄉”。
二是優化農村干部隊伍。配好用好鄉鎮干部、村兩委班子,吸引有志農業農村發展人才進村兩委班子,為干部人才隊伍“加油充電”。
三是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建立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實踐鍛煉等多種方式并舉的人力資源開發機制;建立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培育合作與交流機制[9],鼓勵和倡導城市各行各業的退休或退職人員到農村創業創新;強化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吸引大學生村官扎根農村,提高鄉村人口的社會流動能力和社會流動性。
(四)繁榮鄉村文化,激發鄉村活力與生機
鄉風文明、治理有效離不開鄉村文化的引領,鄉村文化來自群眾,貼近群眾,包含獨特魅力,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文化文明的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是把鄉村文化建設納入鄉村振興戰略之中,著力重建鄉村文化自信。要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既要繼承、發揚優秀的傳統鄉村文化,保持鄉村文化特色,又要借鑒、吸收外來文化、城市文化,增添先進元素,建立體現守法意識的鄉規鄉約,使鄉村文化不斷獲得內生的動力和滋養,不斷獲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二是完善鄉村文化娛樂設施,以縣為龍頭,鄉鎮文化站為紐帶,村(社區)文化活動室為基礎的三級文化體系建設,深入廣泛、持久開展送文化下鄉、農家書屋、鄉村多功能室建設。
三是廣泛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眾性文體活動,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素質,增強村民的凝聚力。要著力展現美麗鄉村文化氣息,再現歷史文化、宗祠文化、農耕文化等歷史,推介鄉土風情和民俗習慣,用鄉村文化品牌來增強村民集體榮譽感。
(五)加強鄉村治理,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隨著城鎮化和現代化推進,鄉村空心化、老齡化和鄉村社會組織碎片化凸顯,鄉村治理普遍存在治理主體缺失、治理環境復雜、治理對象多元化等問題。鄉村治理有效是國家有效治理的基石,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是堅持黨在鄉村振興中領導作用。要強化村“兩委”班子隊伍,著力解決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和邊緣化問題,讓知識廣、能力強、素質高的優秀人才充實到基層領導班子,增強其凝聚力和執行力。
二是提高鄉村自治水平。要培養農民主動的政治參與意識和文明理性的參與行為,發揮社會各類人才、新鄉賢等群體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立足當地實際,健全村規民約,努力在維護鄉村的社會秩序、社會公共道德、村風民俗、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約束規范村民行為的作用,建立德法互補的鄉村治理體系。
三是把鄉村治理納入法治軌道。鄉村振興有序,法治是保障。要健全完善鄉村法律服務體系,引導村民依法辦事。切實加強村民法制教育,培養人們敬畏法律、信仰法律、尊重司法的價值取向,增強村民遵紀守法的自覺性。規范鄉村組織行為,推動鄉村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熊小林.聚焦鄉村振興戰略 探究農業農村現代化方略[J]. 中國農村經濟,2018.1(138—143)
[2]姜德波,彭程.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衰落現象:成因及治理[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8.1(16—24)
[3]劉若英.鄉村現代化的戰略[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8.2(15—17)
[4]朱澤.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7.12(32—36)
[5]王亞華,蘇毅清.鄉村振興——中國農村發展新戰略[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6(49—55)
[6]黃祖輝.準確把握中國鄉村振興戰略[J].中國農村經濟,2018.4(2—12)
[7] 鄒力行.鄉村振興戰略研究[J].科學決策,2017.12(19—34)
[8]廖彩榮,陳美球.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6(795—802)
[9]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2.5(01)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州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