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
筆者家住蘇北農村,以種植一麥一稻為主。由于搶抓農時、深耕機械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以前“東方紅”拖拉機在田野里深耕的場景已多年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小手扶”車頭后面掛著旋耕機,淺淺地耕地完事。特別是栽插水稻時,一腳下去,土壤過去那種又深又松軟、有“吸勁”的感覺沒有了,而是感到腳底下“硬邦邦”的。
多年來,許多地方土壤“耕作層”的變淺,“犁底層”位置的上移,逐漸讓耕地形成了堅硬的“阻隔層”,阻礙了土壤水分、養分和空氣的上下運行,阻礙了作物根系下扎延伸,土壤蓄水能力減少,抗旱性能下降,導致土壤養分有效性和農作物營養狀況的惡化。加上人們長期超量施用化學氮肥,以及超出土壤負荷的高產,不施或少施農家肥,缺少秸稈還田,不種植綠肥,土壤有機質因而得不到有效補充。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減少,極易引發土壤結構破壞和土壤板結,土壤肥力下降。
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首先要讓耕地變得“高興”起來、“生態”起來。為此,筆者建議各地在農作物換茬的時候,要適時對耕地來一次深耕,讓耕地變得松軟、“有機”,有營養、有活力。這是為子孫后代著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保障。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殘聯710辦公室)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