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剛

摘要:幾十年來,家鄉化肥用量翻了幾番,玉米產量也從100公斤增加到了500公斤,化肥給人們帶來豐收的同時,也導致了耕地質量下降、水體污染等后果。目前村里施肥呈現肥癮大、作用有限、浪費嚴重等特點,究其原因是施肥理念、廠家推廣等綜合作用所致,要改變現狀需要從完善技術推廣體系、規范市場、加強宣傳、推廣有機肥應用等方面入手,實現化肥使用零增長。
關鍵詞:化肥 零增長 減量替代
今年踏上故鄉的小道,心中獨有幾分淡淡的憂傷。此次陪父母回村,是送一位大爺最后一程。六十多歲,因為胃癌離開。生老病死,本乃人之常事,但村民關于此事的一些評論卻值得深思。
村里人說,這個老頭死于固執。雖然本地早就通了自來水,但他偏偏守著村口那眼老井喝了一輩子,喝出了胃癌。這口井我知道,小時候也常喝,記憶里那水冰涼甘甜,比現在的礦泉水要好上幾倍。
村長說“那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現在村里化肥農藥用得兇,這井水早就變味兒,牲口都不敢喝,人喝了不得病才怪”。
我無法驗證大爺的離去和井水有多少關聯,但井水變味是真的,化肥農藥對村里地表水的污染也是真的。短短幾十年,化肥農藥在這片土地上從奢侈品演繹成了必需品,農民用得上了癮。為了搞清楚化肥農藥中的一種,防止貪多嚼不爛,筆者調研主要聚焦于化肥。
化肥的“癮”有多深?
村長講,自己也算地里的老把式,現在不用化肥,都不太會種地。他家耕地80畝,主要種葵花、玉米、籽瓜和黃豆,一年一季。使用化肥為磷酸二胺、碳酸氫銨和尿素,年施肥折純量為2194公斤,畝均化肥使用量為27.4公斤。施肥方式是:磷酸二胺和碳酸氫銨做基肥,以3∶5配比春耕時播施,施肥量為15—17公斤/畝;尿素作為追肥,在青苗期或者開花期點施,施肥量為10—12公斤/畝。
閑談時,來了幾個串門的鄰居,大家饒有興致地算起了賬(見表1)。幾家地塊相連,耕地質量差別不大,玉米品種和化肥種類相同。雖然有勞力投入、耕作方式和農藥用量等要素差異,但把關鍵數據拿出來比一比,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
通過比較,發現村里化肥使用,癮很大、作用有限、浪費不少。
一是用量大。劉山比較有錢,種地也是財大氣粗,施肥量達到34.6公斤/畝,比國家測土配方建議施用量15.5公斤/畝整整多了19.1公斤/畝。再看施肥量最少的白寧愛,畝均26.9公斤,是全國平均數的1.2倍,是發達國家限定使用量的1.8倍,這樣的數據簡直“觸目驚心”。
二是增產差。白寧愛算是村里科學種田的典范,但增產效果也不佳。從2010年至今,化肥施用量增加了22%,玉米增產不足13%,如果去除品種改良和耕作技術改進等因素影響,簡直就是“麻布片繡花”白費勁。劉山情況更糟,畝均化肥投入量是白寧愛的1.3倍,玉米產量僅為白寧愛的103.5%。給劉山算筆經濟賬,相當于畝均多投24元,僅多收23.7元,典型的“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種地模式。
三是利用率低。村長筆記本記錄了2016年農技推廣的一些數據,本地區玉米化肥利用率不足30%,低于全國平均數8個百分點。有研究表明,利用率在30%的前提下,施肥量的19.1%會影響環境質量,污染地表水。以此標準計,村長家每畝耕地每年至少有5.23公斤的化肥在污染土壤和水體。村長講,利用率是市里指標,落到縣里更低,現在井水的口感比馬尿好不了多少,污染數值遠高于此。
大家都知道化肥用得多,但縣里農技員沒見過,鄉里農技員留不住,以后怎么種?誰也沒個準主意,更說不出個子丑寅卯?;叵攵畮啄昵暗姆N地場景,都在琢磨,現在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
為什么染上化肥的“癮”?
作為內蒙古中部的一個小村,歷史上肥料都是自給自足的,根本沒有化肥插足的機會。記得小時候家里養著豬、羊和馬,家畜的糞便在圈里漚一年,冬天“掘圈一尺”,拉到地里,來年莊稼長得綠油油,甚是喜人。另外,玉米、小麥等作物秸稈在糞井里漚兩年也是不錯的肥料。當時的化肥是奢侈品,只有在植物青苗期或者開花期伴著澆水施一次,一袋50公斤的尿素滋養十幾畝青苗是常事。
白寧愛講“那都是老黃歷了,鄉里禁牧十多年,家家戶戶養殖量都在下降,再加上種地規模越來越大,哪還有啥良性循環!”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聊,總結起來,形成現在的窘境,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施肥觀念根深蒂固。幾十年來,化肥用量翻了幾番,玉米產量也從100公斤增加到了500公斤,化肥給人們帶來豐收的同時,也形成了施肥越多產量越高的觀念,而且農民樸實地認為“一分投入一分回報”。另外,本地屬沙質土壤,耕地先天不足,隨著農家肥用量減少,土地“越喂越饞”,施肥量也越來越大。村長講“有時也明白,化肥用多了增產有限,但至少可以保證不減產啊。”
二是化肥廠家盡顯神通。村里一共有3個化肥銷售點,代理了4個廠的化肥產品,品種齊全價格公道,一到季節促銷、推銷樣樣齊全。為拓展市場,不僅送貨上門,肥款還“秋后算賬”,部分企業更“搭肥”提供農資購置無息貸款,由此來提高企業知名度。另外,村里化肥廣告鋪天蓋地,“春日許地一斤肥,秋收地敬一擔糧”、“化肥是糧食的糧食”等化肥企業打出的標語,都在鼓勵農民更多地用肥。
三是化肥短期優勢突出。在村里化肥簡單易得,而農家肥呢?要到50公里外的養牛場或者養豬場去拉,牛糞一車480元,豬糞一車360元,運費另算,一車可以施3—7畝地,比化肥便宜不了多少,而且見效慢,不如化肥立竿見影。加之農家肥要人工揚肥,不如化肥全程機械來的便捷。再說商業有機肥,好多村民都沒聽說過,縣里有兩個銷售點,但很少來村里宣傳,老鄉都以為是城里人養花種樹用的,根本沒想過大田施用。另外,農技員的指導多為氮、磷、鉀配比,化肥用量比較明確。
村長講“化肥現在越用越怕,地里蚯蚓都少了,萬一土地‘過勞死,他們怎么向兒孫交代。國家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舉雙手雙腳贊成,但化肥零增長,產量會不會下滑?收入會不會下降?”
這種擔憂不為過,他們這代人餓怕了,也窮怕了。但以目前的施肥方式看,其實化肥零增長實現起來并不難,甚至減量替代的空間也不小。
減“肥”難度有多大?
通過對本村耕作施肥方式的分析,我認為只要經過簡單的技術處理,完全可以實現化肥的零增長,甚至減量替代。
一是深耕施肥節肥空間大。目前,村里有一部分人堅持將化肥撒在地表,然后中耕覆土,這樣會造成肥效的損失,而且內蒙古風大,直接損失也不在少數。另外,使用機械施肥的人家,普遍配備耕施深度在5厘米左右的機械。村長講,“想過深耕好,但深了費柴油,覺得淺點更經濟”。但據研究,當用磷銨、尿素等氮肥深施時,與表施者相比,深施3.3厘米者增產7.2%,深施6.6厘米者增產12.2%,深施9.9厘米者增產14.0%,深施13.2厘米者增產4.6%。以白寧愛家為例,深施9.9厘米,相當于增施化肥20%,每畝多花的柴油費低于增施的肥款。
二是改變施肥種類和方式節肥空間大。從施肥結構看,本村“重氮、穩磷、輕鉀”的施肥方式似乎是一種傳統,也沒誰覺得不妥。出現玉米葉尖干枯現象,也認為是天旱,沒想過缺鉀。如果適當增加鉀肥配比,可以大大縮減基肥中氮肥使用量。從施肥方式看,“重基肥、輕追肥”也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炮轟”式施肥的大有人在。白寧愛重追肥,雖然使用總量最少,但產量卻很高。如果推行“少量多次”的施肥方式,減少基肥,適度增加追肥,不僅能節肥,也能增產。
三是提高認識節肥空間大。2015年,白寧愛兒子在縣里花2800元買了6車牛糞,用到地里,當年增產比預期要好。2016年,在化肥用量未增的前提下,糧食仍然實現了增產。嘗到甜頭的他,2017年又買了6車糞,減少化肥用量10%,糧食產量平穩。來年,他準備請市里專家,計算一下化肥與農家肥的配比,爭取把多用的化肥減下來。他的成功經驗,讓周圍鄰居都動了心。所以,只要讓鄉親們認識到,種地是個耐心活,施肥更是,從短期看,化肥見效快,但存在土地板結、酸化等負面效應,降低耕地基礎地力。農家肥能夠涵養土地,持續作用,提高耕地基礎地力,兩者配合既省錢,又增產。
如此看,村里控制化肥零增長,實現減量替代的潛力是不小,那如何釋放呢?
怎么減“肥”?
如今,農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化肥使用將是一個重要指標。全國控肥效果不錯,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成績斐然,積累的經驗再加以豐富,學著減“肥”其實不難。
一是以完善技術推廣體系促進精準技術支持。村長說“市里聽課,覺得科學施肥就是好,但誰能告訴我,腳下的地,配什么方子最科學?”因此,農技服務要提高精準度。首要是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重點解決縣級以下推廣環節存在的問題,增加對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基層推廣人員福利待遇,避免技術人員“走馬燈”。在“穩定軍心”的基礎上,借助政府積極推進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和相關培訓,以鄉為單位,為農民提供科學、合理的施肥配方和投入量建議。積極跟蹤,指導具體耕施方式,推廣深施以及分次施肥相結合,幫助測算化肥利用率,指導依據農作物的生長階段按比例施肥,平衡施用氮磷鉀以及其他微量元素。
二是以規范市場和廣泛宣傳促進農民理性認知。規范化肥宣傳用語,嚴禁對產品功效進行虛假宣傳。提高農資從業人員的技術能力和素質,增強他們賣真肥料、好肥料的意識,為農戶把好化肥質量關。對農戶開展科學、合理施肥的教育,讓農民清晰地認識到,化肥施用超過15公斤/畝,增產效果就越來越不顯著。同時,將化肥不當使用會造成“高投入—低效率”、“高投入—高污染”、“高投入—低產出”的結果告知農戶,使農戶在認知上逐步扭轉“化肥施用越多越好”的誤區。強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后果宣傳,提高宣傳的覆蓋面和頻率。
三是以推廣有機肥應用促進有機肥市場構建。村民對有機肥認知有限,無法拉動市場需求;有機肥企業缺乏推銷動力,進而影響村民認知,如此惡性循環,才有了有機肥發展舉步維艱的局面。為此,前期可將畜禽糞污處理相關補貼與引導農民使用農家肥補貼統一調配,以農家肥使用提高農戶對有機肥的認知,再逐步落實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政策。以縣為單位,依據需求拉動供給的思路,補貼終端,引導農戶施用有機肥,將有機肥納入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工作內容。實行有機肥運輸優惠、銷售網點稅收優惠、惠農農資補貼額度提升等政策。鼓勵開發地區針對性強的有機肥和化肥相配比的產品,為農戶提供單位面積上可直接使用的配方復合肥。
此外,注重提高社會化服務能力,例如,農機補貼多傾向深耕施肥農機,引導農機合作社增加相應農機配置。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政策法規司)
責任編輯: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