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志,李琳琪,潘宗東
(貴州省黔東南州農業科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黔東南自治州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由于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在14~18℃,境內年日照時數為1068~1296h,無霜期270~330d,降雨量1000~1500mm等特點,種植水稻歷史悠久,是貴州省種植水稻的主要稻作區之一。黔東南州農科院長期承擔國家區域試驗和省區域試驗,這次承擔了綠色通道區域試驗,通過對水稻新品種(組合)在區域試驗中的豐產性、適應性、抗逆性和品質進行全面的鑒定,篩選出適合黔東南州地區種植的水稻新品種,并進行示范推廣,對提高當地經濟水平與農民經濟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蓉6優505、瀘優620、科兩優211、菁兩優5474、華元3優789、薈豐優713、川6優456、G1優234、荃優5335、杉谷優3518、薈豐優6101、福農優3301、F優498(CK)。
試驗在黃平縣舊州鎮草蘆坪村楊文忠農戶責任田實施,地處107°43′E,26°59′N,海拔675m,土壤為潮泥田,肥力中等,光照充足,水源方便,前茬作物為油菜。
采取隨機區組設計,13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面積為13.33m2,四周設保護行,栽插規格為30cm×20cm。
對參試品種種子進行曬種、消毒、浸種、催芽等處理,育秧方式為薄膜濕潤育秧,所有參試品種4月21日統一播種,秧廂上施芭田復合肥(氮∶磷∶鉀=15∶15∶15)20kg/667m2作底肥,插標簽品種名稱,并做好通風揭膜灌水等相關工作,防止爛秧和燒苗。在秧苗兩葉一心時施入尿素作為秧苗斷乳肥,在移栽前兩天進行一次病蟲害防治,5月26日統一移栽。移栽前進行兩犁兩耙,施入芭田復合肥(氮∶磷∶鉀=15∶15∶15)40kg/667m2作基肥,拉繩打點移栽,田間管理措施與當地大田生產相同。9月15日進行收割,分小區稱量折干計產。
從表1可知,參試品種生育期在136~149d。杉谷優3518生育期最短,比F優498(CK)短7d,蓉6優505生育期比F優498(CK)短1d,華元3優789比F優498(CK)短2d;菁兩優5474和薈豐優6101生育期最長,都比F優498(CK)長6d,瀘優620和G1優234生育期比F優498(CK)長2d,科兩優211生育期比F優498(CK)長4d,薈豐優713、荃優5335、福農優3301生育期比F優498(CK)長3d,川6優456與F優498(CK)生育期一樣,均為143d。因此參試品種在本地區種植生育期表現為中晚熟品種。
從表2可知,有效穗在13.6~17.0萬穗/667m2之間。科兩優211有效穗最多,達17.0萬穗/667m2,蓉6優505、川6優456、杉谷優3518次之,G1優234和荃優5335有效穗最少;株高在109.2~129.9cm之間,相差20.7cm,對照F優498(CK)最高為129.9cm,科兩優211最矮為109.2cm;穗長在19.33~27.58cm之間,對照F優498(CK)最長為25.78cm,G1優234最短為19.33;實粒數在124.6~208.5粒之間,最多的是G1優234為208.5粒,最少的是杉谷優3518為124.6粒;千粒重在21.2~30.9g之間,相差9.7g,最重的是荃優5335為30.9g,最輕的是G1優234為21.2g。

表2 不同品種間主要經濟形狀調查表
對各參試品種產量進行方差分析,區組間產量F值

表 3 產量方差分析表

表4 各品種平均產量多重比較表(SSR法)
試驗結果表明:福農優3301與薈豐優6101產量最高,高于對照F優498(CK),分別達到769.5kg/667m2、732.5kg/667m2,在生育期、株型、結實率、千粒重、抗性等經濟指標上也較理想,可進一步示范和推廣;品種蓉6優505、瀘優620、科兩優211、華元3優789、荃優5335的平均產量與對照F優498(CK)差異不顯著;薈豐優713分蘗率最高,但有效穗少,且穗短,總粒數少,實粒數少,產量低,可采取稀植,早施分蘗肥,科學管水等方法控制無效分蘗,促有效穗,從而增加結實率和千粒重等方法進行改善,在進一步試驗觀察;川6優456成穗率最高,但穗短,總粒數少,實粒數少,千粒重低,總產量也較低;杉谷優3518株型較矮,總粒數少,實粒數少,菁兩優5474分蘗率高,不足之處是成穗率低,結實率低,實粒數少,千粒重低, G1優234的產量極顯著低于對照F優498(CK)的平均產量,可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