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艷霞
摘 要:近幾年,歌唱選秀成為各大電視臺主流節目,其中,除了照搬國外流程的,還有本土創作的,盡管質量有所差異,但是,其中一些優秀的歌手則成為了活躍在歌壇的中堅力量,最重要的是,部分歌手主打就是“老歌新唱”,為一些經典老歌配上新的旋律,成為了流行音樂的新風尚。本文對流行音樂中“老歌新唱”的原因,并對優化“老歌新唱”歌曲質量展開了討論,以供參考。
關鍵詞:歌唱選秀 流行音樂 “老歌新唱” 策略
在收視率較高的幾檔歌唱選秀節目中,一些選手選擇了不同時期以及不同風格的老歌,進行了改良,將其以另一種身份呈現出來,甚至有一些較為突出的版本在音樂網站中成為了人們搜索的熱點,也正是基于此,“老歌新唱”成為了帶動音樂產業鏈條發展的重要環節。
一、 歌唱選秀中流行音樂“老歌新唱”的原因
人們之所以更加關注“老歌新唱”,不僅僅是因為其卓越的影響力,也是由于“老歌新唱”順應了人們對于音樂的一種特殊期待。
1.懷舊情緒的影響
音樂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表達方式和表達內容,往往能有效呈現出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和內心情感,而流行音樂能最大化的實現多樣性音樂整合,從而滿足人們的情感訴求{1}。借助流行音樂元素,能表述出人們內心的喜悅、緬懷等,從而豐富了人們的情感世界。也正是由于這樣的情感載體,在人們的靈魂深處會蟄伏著一兩首觸動過一代人成長歲月的歌曲,因此,在參賽者將這些具有年代感的歌曲進行重新編排后,不僅能有效喚醒人們塵封的記憶,也能充分迎合人們的審美觀念,實現演唱者和聽者之間在情感上的互動{2}。另外,不只是在歌曲選修體系里,音樂流行結構也表明了,“老歌新唱”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趨勢。除此之外,復古是流行趨勢中經久不衰的主題,無論是流行色、流行款,還是流行歌曲,定期進行重新改良都會引領新的流行風尚,從而使得人們在流行元素中找到共鳴,人們關注度升高,就會有效推動其影響,促成新的流行趨勢和流行發展動態。
2.策劃團隊的設計
在選秀節目錄制到播放,電視臺的幕后策劃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節目好壞的評判標準是觀眾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因此,幕后策劃會將焦點集中在迎合大眾審美方面,并且,要有效突出節目的特征,促進節目的完整性。這就使得一部分節目策劃團隊會對參賽選手的歌曲曲目予以要求,使得選手要在主辦方要求范圍內選取相關歌曲。其中,較為突出的選修節目就是某地方臺的《中國好聲音》,由于整個體系都是照搬荷蘭的好萊塢之聲,因此,節目的根本宗旨就是著力打造平民偶像。節目中設置的是導師聽聲選人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個人背景、外部形象等因素對比賽結果產生的影響,這就使得主辦方將業余歌者、音樂追求、音樂夢想等作為宣傳的噱頭。基于此,一部分選手不能過于原創,而只能是在翻唱和音樂改良方面發揮自己的優勢,節目設置的要求對“老歌新唱”形成了一定的推動作用{3}。
3.專業歌手的突破
除了類似于《中國好聲音》這樣的平民選秀節目外,《我是歌手》等也成為了大眾熱議的焦點,由于節目是一些知名歌手同臺競技,因此,為了有效提高節目的收視率以及突出歌者自身的實力水平,利用“老歌新唱”的方式往往一鳴驚人。部分歌手會在開始幾場比賽中選擇自己的成名曲或者是原創歌曲進行鋪墊,形成自己的基本風格或者是建立競技比賽的基礎。而之后就會借助“老歌新唱”的方式有效展示自身的再創作實力,形成獨有的風格{4}。其中,《我是歌手》第一季的楊宗緯,就演唱了一首“老歌新唱”的《流浪記》,原歌者辛曉琪在臺下也被感動的淚流滿面,主要是由于歌曲在翻新過程中增加了許多更為細膩的元素,無論是如泣如訴的互換,還是楊宗緯低沉的演唱風格,都為歌曲的發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使得歌曲的大眾影響力遠遠超過了歌曲本身的原唱,成為了當時各個音樂網站的熱搜。而同期的黃綺珊,也對《剪愛》進行了“老歌新唱”,在歌唱過程中的真情流露使得歌曲本身的意蘊更加豐富。這也是“老歌新唱”的魅力所在,歌者在新手法演繹的過程中,往往增加了更多個人的元素,使得演唱者和聽者之間建立了更加直觀的互動,并不僅僅是歌者體現自我水平以及能力的方式,也成為了宣傳老歌的路徑,無形中增加了整個節目的專業化程度,也使得《我是歌手》的收視率遠遠超過其他同類型的音樂節目,人們在音樂領域中感受到了新的成分和情感價值。
二、 優化“老歌新唱”質量的措施
為了有效提高“老歌新唱”的社會影響力和實際價值,就要對具體呈現方式和呈現載體予以關注。需要注意的是,時代推動了音樂媒體的發展,人們的音樂欣賞水平隨著歌曲的廣泛推動在不斷提高,傳統單一化的翻唱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要想真正發揮“老歌新唱”的優勢,除了作品本身足夠優秀外,也要考量歌者對歌曲內涵以及時代背景的認知水平。“老歌新唱”并不是歌者炫技的工具,而是歌者對其情感進行解構后的重塑。在演唱過程中,對歌曲的再創作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區別,一種是原創作品再創作,是需要在領悟和尊重歌曲本身創作意圖基礎上建立的模式,這種創作往往是將曲譜從靜態藝術元素轉變為動態表演,能有效建立相應的聯系。另一種就是老歌的翻新,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再創作,不能完全依托原唱結構。這對于歌唱者本身就是較為嚴苛的挑戰,若是翻唱痕跡不濃,則會造成沒有改動的錯覺,反而讓人產生違和的感受。若是翻唱痕跡濃烈,使得歌曲完全名目全非,本身帶給聽者的回憶也會消失,并不利于人們對其產生興趣。因此,在“老歌新唱”的過程中,歌者要對再創作予以高度 關注,發揮歌者自身音樂技能的同時,也要有效平衡歌者自身特征和歌曲本身結構之間的關系{5}。
1.升級音樂審美能力
為了有效建立情感表達的結構和狀態,在音樂傳遞的過程中,音樂是一種本身具有美感的藝術表達方式。因此,音樂審美會直接到達人們的內心,在提升音樂審美能力的同時,也能有效優化音樂技能的發揮效果,使得音樂表達出的情感更加豐富。因此,人們會在欣賞音樂時產生更加愉悅的感受。這就需要歌者在建立“老歌新唱”的過程中,從審美能力和水平出發,避免一些網絡化或者是口水話的歌曲,從而實現“老歌新唱”的真正目的,建立聽者和演唱者之間的共鳴橋梁。另外,要想從根本上提升“老歌新唱”的效果,歌者要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綜合水平,能借助更加扎實的音樂理論知識對老歌進行有效加工,獲得深層次的音樂審美感受,并且將這種感受進行重塑,為老歌賦予新的靈魂,無論是在音樂語言、音樂內涵還是音樂演唱風格的把握上都能建立更加有效的思想情感交流,確保演唱效果的最優化。需要注意的是,在落實“老歌新唱”的過程中,也要對大眾審美有明確的認知,新時代大眾審美能力逐漸攀升,這就使得音樂整體發展向著流行化和高端化發展,音樂工作人員在“老歌新唱”的過程中,也要充分認知到大眾審美狀態的改變,從而提高自身對歌曲的領悟力,避免“新瓶裝舊酒”的問題出現,發揮“老歌新唱”的社會影響,引領新的音樂時尚。
2.升級舞臺表現力
在歌曲情感表達方面,除了歌詞、歌曲旋律外,歌者在舞臺上的表現也會對人們的感受產生影響,而傳統歌曲中,一部分歌者受到唱腔以及年代限制,在演唱習慣方面較為刻板。因此,為了有效提高“老歌新唱”的效果,就要完善貼合歌曲情緒情感表達需求的表演過程,而整個表演體系也成為了“老歌新唱”中的關鍵性環節。首先,是具有辨識度的嗓音{6}。能為聽者建立一種獨特的音樂體驗,確保聽者能跟隨演唱者進入歌曲的世界,從而完善聆聽感受。并且,歌者要依據自身專業水平,對不同歌曲進行區別化處理,有效的調節自己的聲線以及聲音變化,時而高昂、時而低吟淺唱,才能真正為歌曲創設差異化的表達情景,使聽者產生不一樣的感受。也就是說,增加歌者嗓音辨識度能提高歌曲被記住的可能性。其次,要進一步夯實唱功,無論是多么豐富的表演方式和情緒表達模式,只有從根本上提高歌者的唱功,才能借助不同方式進行歌曲的重新演繹,這個過程要提高歌者對氣息的控制以及真音假音的切換。最后,要具備較高的音樂才能。所謂音樂才能就是能在演繹歌曲的過程中突顯個人潛能,將個人魅力和歌曲進行融合。
3.升級借鑒水平
在歌曲演唱過程中,優秀的歌曲不僅僅是歌者動人的聲線和真摯的情感,也需要演唱者自然的表演和演唱風格,技法可以進行慢慢演練,而整體演唱結構的建立則需要演唱者能形成更加具體化的學習方式。尤其在全球一體化推動下,歌者可以借鑒一些國外歌手的演唱風格或者是唱法,從中尋找靈感,建立貼合于整個歌曲“老歌新唱”需求的延長模式,保證演唱效果更加有效。在國外,爵士、藍調以及搖滾等元素發展時間較長,且具有成型的演唱體系,一部分歌者在對歌曲進行改編的過程中,可以適時的添加一些契合的因素,保證歌曲呈現出的狀態更加有效,在選取更加貼合自身延長風格的借鑒對象后,要對音樂文化的背景進一步深入的認知,從而真正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7}。歌者對音樂結構的改良,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不僅要保證音樂本身實現突破,也要有效促進演唱者實現自身水平和能力的突破,建構更加和諧統一的整體,發揮“老歌新唱”的優勢{8}。
結語
總而言之,選秀節目體現出了全民互動參與的文化發展趨勢,要想真正發揮“老歌新唱”的優勢,就要從多個角度分析,無論是藝術形式還是演唱過程中的個人風格,都要保證整體性和完整性,從而提高歌曲產生的藝術效果,在喚醒聽者情感共鳴的同時,保證大眾接受度,全面實現“老歌新唱”的目的。
注釋:
{1}潘勛.淺議“老歌新唱”唱經典歌曲[J].音樂創作,2016(6).
{2}陳宏.看“我是歌手”談“老歌新唱”[J].中外交流,2015(34).
{3}張翔兮.管窺上海老歌新唱——以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為例[J].大舞臺,2014(2).
{4}段曉宇.從歌唱選秀中看流行音樂中的“老歌新唱”[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
{5}宋虹.央視春晚老歌新唱的利弊與反思[J].北方音樂,2016,36(24).
{6}黃彥,劉璐.關于電視歌唱競技類節目中"老歌新唱"現象的思考[J].當代音樂,2017(16).
{7}沈晨.還藝本體于舞臺,唱時代老歌給觀眾[J].藝術評論,2015(7).
{8}陶婧.如何看待民族風音樂在歌唱選秀比賽中的地位[J].黃河之聲,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