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德祿
今天我們要講一個關于農村創業青年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陳多昌。陳多昌,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干城鄉西岔村人,2014年畢業于沈陽工程學院,現任古浪縣雁歸農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共青團古浪縣委副書記、古浪縣青年志愿者協會副會長、古浪縣雁歸社副理事長/武威市青年聯合會委員、武威市優質農產品聯合會理事。他是走出村里來到城里的青年,是見識了都市繁華卻又堅定回村的“傻瓜”;他是踏實質樸勤奮好學的農村娃,更是無懼苦累心無旁騖的探路者。他不忘初衷,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回到家鄉,服務農民。憑借著這樣的信念,他走出了屬于自己的別樣人生路。這條路也許不平坦,但是卻實實在在的快樂而充實。

雖然在城市里讀書,陳多昌卻從來沒有忘記,返鄉服務家鄉是他的信念與目標。在校期間,他努力汲取知識,在學校他大量閱讀研習社會科學類書籍,積累鄉村發展的知識。2012年他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農村人才計劃(校內班)”,在為期兩年的學習中他放棄假期回家的機會,參加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北京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的相關培訓學習,組織和參加東北地區高校實踐隊。
2014年7月完成學業的陳多昌,踏上了返鄉的征程,開始實踐自己的信念。當他興奮又忐忑地回到故鄉,面臨的是家人的強烈反對。在長達兩個月的交流中陳多昌終于說服了親朋,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返鄉以后,他沒有間斷農業學習的進程,積極參加各類培訓班和交流會,向村民和身邊同事學習,只要是和鄉村相關的理論和實踐他都積極參加樂此不疲,只為百煉成鋼。
陳多昌原是古浪雁歸社(公益組織)社員,2014年返鄉后在雁歸社任副理事長,組建農村工作部,引導古浪青年學生關注鄉村,認識家鄉。2014年8月他組織成立了古浪縣雁歸農牧專業合作社,希望通過合作社這一經濟組織服務家鄉人民,通過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上行,增加農民收入。
他說干就干。他發現村里的手工醋技術流傳已久,獨具特色,立刻著手組織開發這一項目。他走訪農戶整理他們的技術,查閱資料,比較和完善釀醋技藝。他跟隨農戶學習釀醋,反復研究市場,琢磨包裝,歷時3個月終于推出了合作社第一款產品——自釀固體醋。借助電商平臺,這款醋銷到了北京、廣東等地區,產品廣受消費者青睞,而陳多昌也“經此一役”積累了電商推廣經驗和人脈。
2015年合作社嘗試發展生態農業,陳多昌同村民一道晨耕暮歸,春種、鋤草、秋收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每一天都認真地記錄作物生長狀況和生產過程。摒除農藥化肥的生態耕作并未使作物明顯減產。一季春秋收貨頗豐,他黑了但滿懷收獲的喜悅。秋收之后陳多昌坐上火車趕赴北京,他要將生態農產品以更好的價格,更好的方式銷售出去,以增加農戶收入,增強農戶生產的信心。通過多方努力,陳多昌參加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師組織的“生態農業、健康生活與傳統文化公益論壇”,并在論壇上推薦了合作社“雁歸情”品牌的亞麻籽油、手工醋等產品,他對產品的了解,對生產技術掌握和生產過程的詳盡描述贏得了與會者的信任,以高于普通產品5倍的價格成交,并獲得2016年種植50畝亞麻籽的訂單。
2016年,在原有基礎上,陳多昌邀請自己的學長組建合作社團隊,并開發野生菌、面粉和掛面等產品豐富合作社產品。2016、2017兩年,合作社的種植規模達到了100余畝,合作社社員發展10余戶。陳多昌帶領著團隊更加努力籌謀完善推進。在村,他們走家串戶向每一位社員介紹合作社和生態農業;在外,他們奔波在全國各大城市,尋找一切機會宣講合作社的生態農特產品。在艱辛的奔波勞累中,合作社的業績明顯提高。2017年年末合作社的月銷售額達到了10余萬元,三年來合作社累計銷售額50余萬元,為合作社農戶平均增加2萬多元的收入。2018年合作社的訂單農業達到350余畝,合作社社員已增加到20余戶。為此,陳多昌和他的團隊積極聯絡各電商平臺和銷售商,繼續推動合作社生態農產品上行,踐行為農民服務的理念。

古浪縣雁歸社自2007年成立,秉承“自立自強 情暖家鄉”的理念,在團縣委的指導下,開展扶貧捐助和義教工作。陳多昌2012年加入雁歸社,2014年正式參與雁歸社工作任副理事長。在團委領導的關懷和隊友們的支持下,雁歸社開展了一系列的助貧扶困活動。
在義教方面,2014年至2016年陳多昌他們聯絡了清華大學、天津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十多所高校社團在古浪縣鄉村開展支教,為古浪縣鄉村青少年成長助力。支教期間,他和隊友們認真走訪每一個支教點,了解支教隊的生活和工作,并對支教隊的紀律、工作和生活提出建議和幫助。在雁歸社成員的努力下,天津科技大學等學校社團獲得村民和學生的認可和支持,有村民甚至專程蒸了小黃饅頭送給即將離開的隊員,他們用這種最原始最淳樸的禮物表達著心意。
在捐助方面,陳多昌他們聯系武漢大學教師,上海企業愛心人士和山西企業家協會為古浪縣家庭困難的優秀學子開展一對一助學。他和隊友們收集古浪縣貧困生信息,走訪每一戶,詳細記錄每個貧困生的信息。他們的腳步遍及古浪縣各鄉鎮,走訪貧困生百余名,以求能夠幫助古浪縣家庭貧困成績優異的學子實現大學夢。在團隊的努力下,2015年起他們為黃羊川、十八里鋪、干城鄉、定寧鎮的三十余名初高中家庭貧困的優秀學生,爭取到了每年每人1 200~2 000元的生活資助。2015年秋,接受蘭州東部市場一批捐贈物資,中小學生服裝1 000余套,陳多昌和隊友們將所有衣服按照型號分類,聯系山區各學校確定捐助名單,在伊禧堂的幫助下,來回奔波近500公里,在下雪前將1 000余套服裝發放給古浪縣山區新堡、干城的貧困生。
2017年起,為帶動更多的青年服務家鄉,陳多昌號召青年人“留一半青春給故鄉”。在團縣委和縣商務局指導下開展大學生支農交流會和古浪縣返鄉大學生助力電商扶貧系列活動。當年寒暑假各舉辦一場,參會青年共計80余人次,邀請相關專家和一線從業者十余名做交流分享。在他的引導下參會青年中有,20余名青年人開始關注家鄉,助家鄉農特產品代言并推廣。
而今,陳多昌和雁歸社,雁歸農牧專業合作社的隊員們依然忙碌著。在他們深愛的這片熱土上,他們跋山涉水,踐行著他們的信念;他們春種秋收,耕耘著他們的理想。陳多昌相信:天道酬勤,努力和勤奮,將為他的故土迎來滿懷希望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