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陜西省寶雞市中心醫院 心血管內科, 陜西 寶雞, 721000)
碘克沙醇是一種非離子型二聚體等滲對比劑,在醫學影像檢查中應用廣泛。碘克沙醇的滲透壓與血液近似,且能夠進行高溫消毒,是較符合生理要求的造影劑[1]。研究[2]表明,碘克沙醇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且能夠降低腎損傷與糖尿病患者發生對比劑腎病的概率。隨著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多,需做冠狀動脈造影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患者也越來越多。碘克沙醇作為一種安全性較高的對比劑,臨床使用頻率越來越高,而相關副反應案例也越來越多,但目前關于進口碘克沙醇與國產碘克沙醇在冠狀動脈造影及PCI中的效果對比研究尚較少。本研究探討了兩種碘克沙醇在冠狀動脈造影與PCI患者中的療效與副反應,以期為后續臨床用藥提供佐證。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因穩定型心絞痛、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心肌梗死需進行冠狀動脈造影與PCI的患者25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125例與對照組131例。觀察組造影劑使用進口碘克沙醇注射液(Visipaque, 320 mg I/mL), 對照組造影劑使用國產碘克沙醇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13465, 北京北陸藥業股份有限公司,652 mg I/mL)。以周為單位,按照隨機數字表將藥劑分配給1周中將要進行PCI的患者,排除治療前1周內已經使用相關對比劑的患者。排除標準: 對含碘造影劑過敏的患者; 孕產婦; 未能及時控制的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 體溫超過38 ℃者; 已有嚴重腎損害的患者。對照組中,男81例、女50例,平均年齡(57.35±5.45)歲,有心肌梗死史者37例,有血運重建史者24例,糖尿病15例,高血壓44例,有吸煙史者63例,現在吸煙23例、高膽固醇78例,穩定型心絞痛89例,急性冠脈綜合征42例,急性心絞痛27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 觀察組中,男80例、女45例,平均年齡(54.29±4.98)歲,有心肌梗死史者35例,有血運重建史者18例,糖尿病11例,高血壓38例,有吸煙史者63例,現在吸煙21例、高膽固醇78例,穩定型心絞痛81例,急性冠脈綜合征44例,急性心絞痛28例,急性心肌梗死16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根據治療標準,行PCI的患者在進行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與阿昔單抗治療的同時,會使用阿司匹林、肝素、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同時進行預防性水化。手術時,2組患者均采用動脈穿刺,選擇橈動脈或者股動脈進行。將造影管分別送入左右冠狀動脈開口處,穩定后造影,依據術中情況行介入治療。
① 造影效果觀察: 圖像分為優、良、差3個標準。優:指圖像清晰,組織結構可明顯辨認; 良:指圖像基本清晰,可辨認出組織結構; 差:指圖像模糊,無法辨認。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② 副反應觀察: 輕中度反應,注射對比劑后24 h內出現惡心、嘔吐、僵直、面色潮紅、臉部水腫、蕁麻疹、哮喘等; 嚴重反應,表現為呼吸困難、低血壓、心搏驟停或意識不清等需要治療或延長住院時間的反應。
應用SPSS 17.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造影效果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患者造影效果[n(%)]
2組患者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組患者副反應發生情況[n(%)]
45歲以上男性或55歲以上女性,如有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與吸煙這些中的3項以上危險因素,就屬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從而降低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發生率[3]。對比劑是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時的常用藥劑,是將特殊物質引入體內,從而改變成像中組織間對比度的一種特殊醫療試劑[4]。對比劑在醫學影像檢查中應用廣泛,可使CT檢查結果更為準確,增大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間的密度差異,增強顯影效果,有利于對疾病的診斷[5]。對比劑可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增強CT掃描,得到用以輔助診斷的CT圖像。研究[6]表明,高濃度的對比劑更容易得到優質圖像,但濃度過高又會導致對比劑相關不良反應的增多。現今,造影劑的種類多樣,造影劑的選擇對于治療效果、臨床診斷以及患者康復均有重要影響。
碘克沙醇屬于低滲對比劑中的非離子對比劑,滲透壓僅為高滲對比劑的1/2, 被認為是較為安全的一種造影劑[7]。本研究結果顯示,進口碘克沙醇(98.40%)與國產碘克沙醇(96.95%)在造影效果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均可提供成像清晰、組織結構可清楚辨認的圖像。
對比劑引起副反應的原因與其自身的毒性、高滲性、結構、凝血系統以及患者自身條件有關[8-10]。隨著造影劑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對比劑引發的副反應案例(ADRS)也越來越多,如急性腎損害、相關血管并發癥等[11-13]。ADRS一般可分為輕中度反應、嚴重反應與死亡。有研究比較了非離子型對比劑與離子型對比劑的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顯示非離子型對比劑引起的副反應更少,且嚴重程度更低,尤其是高危患者。但也有研究[14]表明,非離子型對比劑并未顯著降低嚴重反應的發生率,這可能與選擇對比劑時,高危患者更傾向于選擇價格較貴的非離子型對比劑有關,同時非離子型對比劑與離子型對比劑的致死率并無顯著性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進口碘克沙醇(2.40%)與國產碘克沙醇(3.05%)的輕中度反應發生率無顯著差異,說明與國產碘克沙醇相比,進口碘克沙醇并無顯著優勢。各文獻關于碘克沙醇致不良反應的數據略有差異,有研究[15]稱碘克沙醇致不良反應的概率為1.09%~1.52%,劉振良等[16]報道碘克沙醇的不良反應率則為2.70%~3.00%。 不良反應率的差異可能與樣本數量、使用試劑、實驗設計以及操作模式有關[17-19]。本研究中,國產碘克沙醇組有1例致死病例,觀察組則無,分析與患者本身情況有關,該例患者年齡偏大,身體條件與自身免疫能力較差。
綜上所述,進口碘克沙醇與國產碘克沙醇均具有較好的成像效果以及較低的副反應發生率,故均可作為臨床表現較好、安全性較高的對比劑使用。但進口碘克沙醇的價格較高,故建議在臨床推廣使用國產碘克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