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曲翔宇 本報記者 倪浩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將于6日在維也納召開會議,針對石油減產進行討論,并于會后與俄羅斯等非歐佩克國家舉行會談。就在這個重要時刻即將到來之際,卡塔爾能源部長突然表示,該國2019年1月將退出歐佩克。消息一出,有分析直指是與沙特等國的不睦,導致卡塔爾的“退群”,即便后者否認。卓創資訊分析師李嘉瑋對《環球時報》表示,歐佩克這個全球最大的石油組織已出現裂縫。
突然“退群”為哪般
卡塔爾能源部長薩達3日在一場記者會上表示,2019年1月將退出歐佩克。“卡塔爾加入歐佩克已經57年了,退出不是個容易的決定。”薩達說,卡塔爾3日上午已將退出決定告知歐佩克,是在重新審視對該國長期戰略及國際地位的影響后作出該決定的。
薩達強調說,卡塔爾方面已清醒認識到,若要實現戰略抱負,必須集中所有努力、擔當和貢獻,以維持乃至鞏固卡塔爾作為液化天然氣生產領域領導者的地位,實現液化天然氣由年產7700萬噸增加至1.1億噸的目標。
卡塔爾為何突然宣布退出?“與鄰國關系惡化,卡塔爾退出歐佩克”,英國《金融時報》以此為題報道稱,沙特、阿聯酋、巴林、埃及等阿拉伯國家自去年6月以來,以“支持恐怖主義”和“破壞地區安全”為由,對卡塔爾在貿易和旅行方面實施制裁和封鎖。美聯社3日稱,持續受到沙特抵制的多哈當局希望在擺脫歐佩克減產政策限制的同時,削弱這一沙特主導的國家集團的影響力。不過,薩達澄清說,退出歐佩克的決定與長達18個月的“斷交危機”沒有聯系,沒有政治動機,只是“技術與戰略”層面變化的反映,卡塔爾將照常參加維也納會議。
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看來,卡塔爾意欲退出歐佩克的重要原因是與“老大”沙特積怨已久,關系日益僵持。且卡塔爾認為沙特主導下的歐佩克作為不夠,導致油價愈走愈低,對依賴石油和天然氣出口的卡塔爾影響明顯。“卡塔爾已深感留在歐佩克價值不大,因此決定退出。”
對油價影響有限
卡塔爾是歐佩克創始會員國,且是第一個提出退出的海灣國家,它的退出到底影響幾何?美國彭博社3日分析稱,卡塔爾石油產量位列歐佩克第11,還不到該組織總產量的2%,因此該國選在維也納會議前出其不意地宣布退出,最大影響至多是歐佩克成員國之間的團結。卓創資訊分析師李嘉瑋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國際油價在卡塔爾公布“退群”消息之后,并未出現明顯波動,可見市場并不擔心卡塔爾退出歐佩克對國際石油市場產生明顯影響。
李嘉瑋認為,相較于石油,卡塔爾更加依賴天然氣。卡塔爾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為23.861萬億立方米,僅次于俄羅斯和伊朗,占全球總儲量的13%,天然氣出口為1286.453億立方米,是全球第一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因此,卡塔爾在油價滑入谷底時將力量集中于天然氣出口正當其時。
歐佩克已現裂縫
路透社報道稱,在全球經濟放緩和美國石油供應增加的大背景下,歐佩克與以俄羅斯為主的非歐佩克產油國間的政策協調并未完全達成一致。沙特方面希望立即減產,而俄羅斯盡管承認有必要減產,但希望“循序漸進”,目前沙俄兩國正就減產的時間及幅度討價還價。
“歐佩克已無法像以往一樣掌握國際市場的定價權,因為反對勢力更為龐大。”曾任小布什顧問的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國際事務教授奧沙利文日前在彭博社撰文稱,若想達成一份真正有影響力的減產協議,僅靠歐佩克自身很難實現,歐佩克與以俄羅斯為主的非歐佩克產油國必須像2016年一樣,完全站在一起,而這在現實情況下很難實現。“沙特不可能在減產問題上,甩開俄羅斯和伊拉克唱獨角戲。”奧沙利文表示,況且在卡舒吉被害案后,沙特自身還面臨來自特朗普政府強大的壓力。
李嘉瑋表示,卡塔爾是首個提出正式退出歐佩克的中東國家,加上之前有媒體透露沙特可能正考慮解散歐佩克,意味著這個全球最大的石油組織已出現裂縫。不過,林伯強分析認為:“在與美國和俄羅斯的對峙之下,歐佩克的全球影響力已大不如從前,但如果認為歐佩克已經垮了,有些言過其實。目前歐佩克的作用對于全球主要產油國而言仍然不可替代,很難想象沒有歐佩克與美俄抗衡,全球市場會怎么樣。”▲
環球時報2018-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