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西
“一粒沙里見世界,一朵花里見天國;手掌里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 (英國詩人Blake)
話說晚年蘇軾,經友人介紹,傾所有買下一宅。入住前散步鄉間,忽聞婦人哀號聲,循聲去問究竟。婦人含悲泣告,祖屋被不肖兒賣出。得知那屋正是自己新購,蘇軾取來契據當面焚毀,喚其兒接母回原居。數月后,他去世在寄居之宅……《好官蘇軾》,理政惠民,一樁樁事跡令人“腦洞大開”——原來“濟天下”是“大文豪”主旋律,做詩文乃小插曲!王國維所言極是,“茍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沒有偉大高尚的人格,何來文學之高格?
運輸方式二選一,競利益交錯,牽一發而動全身——《清朝首次“漕糧海運”與護航將領關天培》,見微知著,封建中國走向近代文明何等蹣跚艱難。
《楊靖宇烈士身后事》,驚天地,泣鬼神!冰天雪地里抵抗追兵多日后,楊靖宇拒降戰死。日軍頭目不解這位大名鼎鼎的抗聯司令為何能在絕境中抵坑那么久,令部下剖開遺體腹部查看——餓得變了形的胃里無丁點糧食,只有未消化的草根、棉絮。殘暴的敵人競為之震撼和折服……
識其大,一情形足矣;見其全,需了解更多。若以為抗聯與強敵周旋十四年單憑精神、意志和勇氣,那就難免以偏概全了。自創宿營妙法,抵御野外嚴酷;行軍打仗盡騎母馬,不懼高頭大馬日軍;手雷引信難“磕”,槍托包塊鐵皮;寒天槍械故障,特制母雞槍油搞定……《東北抗日聯軍的武器、裝備和戰斗生活》,幾近封存歲月的大量情節,細膩勾畫了這支人民武裝的真實面貌:因地制宜、隨機應變的抗戰智慧,鮮活顯現。
婉轉曲折之密,千鈞一發之機,藏匿來往細節中。
抗戰時期,周恩來曾給予胡風細致的關照和教誨。讀《政治家周恩來與文人胡風》,各自的人格形象躍然紙上:一個寬厚細密,一個堅貞秉直。其實,兩人那段極不平常的交往歷史里,許多細節耐人尋味——詮釋著各自的“格局”。
人的格局,即眼光、胸襟、膽識、人格與有關作為構成的組合體。格,對事物認知的程度與特點;局,認知范圍內所做的事情及其效果。作為中共的領導人和統戰路線首要踐行者,周恩來氣度恢弘,睿智縝密;信念堅定,又與時俱進。左翼文人、魯迅“嫡傳弟子”胡風,風骨卓然、才情洋溢,繼承恩師精神遺產投身“火熱現實”,卻拙于順應時勢、不善處理人事,當“時代不解風情”,難免坎坷。
悉心體察,立體思考,大千世界,看得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