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摘 要: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進程。該文針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客觀現實,分析了當前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類型及特點,從農業生產污染、鄉鎮企業污染、生活污染3個方面闡明了農村環境污染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形成原因,理清了環境污染問題與農村生態文明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了綜合防治環境污染和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治理對策,以期為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保護治理;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 X17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7-0005-03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tatus and Control in Ecology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Zhang Xiao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3,China)
Abstract: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ntrol is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cology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which determines the total process of ecology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Given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tatus,types and characters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and illuminated the reasons and main problems for the degradation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ere clarified on the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ollution,township enterprises pollution and domestic pollution.Finally some constructionpromotions were proposed in the pater,which w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Rural area;Environmental pollution;Protection and control;Ecology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生態環境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的基礎。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和資源約束趨緊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并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實現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有機共生、人與自然和諧相融,創造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模式[1]。生態文明建設重點難點均在農村,因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建設生態、美麗鄉村作為基礎。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實現農村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優質的農村人居環境,在農村生態資源的良性循環條件下,從經濟發展、村容村貌、生態環境、社會文明等方面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化建設,促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2]。
當前農村環境問題突出,形勢嚴峻。農村環境污染與農村生態環境退化是農村環境問題的2大重點。農村環境污染主要是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染并存,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交織,污染型工業向農村轉移等種種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危害群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發展。化肥、農藥和除草劑在農業生產上超標、濫用,農業廢棄物任意排放,及污染型鄉鎮企業的粗放型生產經營方式成為農村環境的主要污染源,造成水質、土壤和大氣污染,不僅嚴重威脅農民的身體與精神健康,還影響糧食等農產品生態安全[3]。此外,當前農村環境還面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退化和生態危機。本文通過分析農村環境污染和退化的原因,探求環境治理策略,理清環境污染治理與農村生態文明之間的關系,以期為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
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在提高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農村生態環境嚴重污染問題。農產品關系到千家萬戶的食品安全,使得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問題逐漸成為焦點。盡管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但仍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較為滯后,問題更加突出和嚴重。當前,我國正在努力解決“三農”問題和全力建設“美麗鄉村”,必須以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作為保障。
1.1 農業生產環境污染 我國正在逐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但科學的農業耕作、施肥和管理方法得不到有效的推廣和普及。我國農業生產仍然以粗放型為主,簡單依靠擴大規模,增加化肥、農藥用量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加之農業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健全且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使得我國農用化肥、農藥和農用薄膜逐年增加,這些都是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直接原因。
1.1.1 農藥化肥濫用、殘留量大,威脅農產品安全 在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作物產量、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過量、不當使用化肥農藥的現象普遍存在。據統計,我國化肥單位面積平均施用量為434kg/hm2,接近國際上公認化肥使用安全的2倍,農藥使用量則更為嚴重,幾乎是發達國家使用量的6倍。農藥和化肥濫用不僅引起生態系統失調,引發土壤營養結構比例失衡和地力衰退,還造成農業生態環境、土壤、水資源甚至空氣污染,嚴重威脅了糧食及其它農產品安全[4]。近年來,我國農藥中毒事件屢有發生,對人體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5]。此外,農產品中農藥殘留超標,已成為我國國際農業貿易的主要弊端[6]。
1.1.2 秸稈焚燒、污染大氣環境 我國現有耕地1億hm2,每年生產7億多t秸稈,其中40%并未得到合理的利用和處理,只是進行簡單的焚燒,嚴重污染空氣,危害人體健康[7]。數據表明,焚燒秸稈時產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吸入性固體小顆粒達到平時的1~3倍,刺激人的眼睛、喉嚨,甚至引發支氣管疾病。焚燒秸稈產生的濃煙,降低能見度,引發鐵路、公路和航空等交通事故。其中,部分地區出現的灰霾天氣,與大范圍焚燒秸稈有密切關系。此外,焚燒秸稈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土壤水分流失,土壤板結,耕地地力衰退[8],影響農業產量和質量,損害經濟效益。盡管國家和地方施行了禁止焚燒秸稈政策,但由于缺乏長效監管機制,焚燒秸稈并沒有完全得到有效控制。
1.1.3 農村生態環境退化,面臨生態危機 生態環境退化是指由于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態系統水土資源喪失、結構失調、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產力下降和功能衰退等一系列生態環境惡化現象。很多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可逆轉,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退化主要表現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淡水資源短缺等幾個方面[9]。農村生態環境退化日益嚴重,每年因水土流失損失的土壤50億t,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km2,占國土總面積的38%[10]。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淡水資源嚴重短缺,全國農田平均受旱面積由70年代的0.113億hm2,2000年增加到原來的3倍。近年來,由于對河流上、下游用水的不合理采用及缺乏統籌調度,斷流、爭水經常發生,導致旱化加劇,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受損。
1.2 鄉鎮企業加劇農村環境污染 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得到迅速發展,為農民增加了就業和創收機會。但由于鄉鎮企業資源和能源消耗高、污染嚴重以及農村環保監管政策的不到位,鄉鎮企業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雖然鄉鎮企業規模都相對較小,但污水廢水的排放量卻相當大,污染物排放種類紛繁復雜,且污水排放檢測和管理措施未得到有效實施。據調查,21世紀初鄉鎮企業的廢水排放量已經占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的1/2,且正以驚人的速度上升,如果不進行嚴格控制和處理,每5年鄉鎮企業的污水廢水排放量就會增長1倍。由于沒有良好的污水處理系統,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污染河流、湖泊甚至地下水,嚴重影響了飲用水和灌溉水質量,威脅農村飲水安全和農產品安全[11]。我國部分典型農村環境污染事件有黃河水淪為“農業之害”事件、江西銅業排污禍及下游事件及紅河畔癌癥村事件等。嚴峻的農村環境污染,危害群眾健康,影響社會穩定,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同時,大量鄉鎮企業設備簡陋、技術落后,且環保措施并不配套,治理方法不得當,由此帶來的廢氣、粉塵和重金屬污染嚴重,廢氣直接污染空氣,危害人體健康[12]。
1.3 農村生活垃圾污染 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快速增加,但由于農村生活垃圾處置存在規劃不合理、設施建設不足、資金缺乏、管理機制不健全等一系列原因,大量生活垃圾隨意丟棄,村頭屋旁到處可見垃圾場,不僅侵占大量土地,嚴重影響鄉村環境,而且垃圾容易滋生蚊蠅鼠害,攜帶病原體,也成為疾病的孳生地和傳播源。甚至部分地區將河道旁當作垃圾場,傾倒大量生活垃圾,垃圾中的各種難以降解的有機物質和有毒有害的重金屬,進入水體和農田后,造成大面積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2 農村環境保護與治理對策
環境保護和治理已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直接決定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進程。面對城鎮化建設中出現的資源浪費、環境質量惡化和水土污染嚴重等問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勢在必行,為此,提出以下對策。
2.1 依靠科技,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 傳統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加大對農業生產的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現代農技推廣體系,逐步走上農業現代化道路。目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時期,從科學技術、管理模式和生物技術等方面逐步對傳統農業組織進行改造,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進程[14]。現代農業要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按照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新興特色農業產業主要包括循環農業、有機農業、休閑農業和高科技農業等。此類產業主要特點在于將傳統農業與其它行業有機結合,形成一種新的業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和突擊隊,是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有力支撐。通過加大政策和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的支持,培養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現代化還包括新的經營模式升級和革新,比如新的農業種植組織形式(農業園區)、健全的流通體系和銷售經營體系的升級,從農業的各個環節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2.2 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法制體系 我國生態環境相關法律雖有憲法和《環境保護法》為基礎,針對農村環境保護法制建設,盡管也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但仍不健全,而且這些法律法規大多為部門規章制度或者是政策性的文件,可執行性差,缺乏公信力和權威性。立法部門應展開深入的調查研究,結合當前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現狀,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法律,從律法層面保護農村環境。修訂《環境保護法》增加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法律條款,并明確違反相應的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條款的法律責任,由此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此外,因地制宜,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規,根據各地方農村環境污染具體情況,制定特殊的法律法規作為補充[15]。法的效力在于執行,各級政府要深刻認識建設農村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的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破壞環境等違法犯罪行為,保障法律的順利實施。首先要改變過去以GDP增長為首要目標的考核模式,把當地生態環境建設成果作為重要考核目標,并在不同污染水平地區制定不同的考核標準。設置合理的環境執法機構,目前我國環境執法機構過多,使得執法過程權利交叉,執法混亂。環保部門要增加強制執行權,增強環保法規對違法企業的震懾力,提高執法效率。
2.3 加強農村建設規劃,創造農村優美宜居環境 農村生活垃圾日趨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建設缺乏規劃,街道錯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亂排亂倒。加強農村合理規劃建設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和根本途徑[16]。一是遵循生態涵養、農田保護、產業發展原則,科學進行土地利用規劃,合理進行村莊合并和建設新社區,逐步完善和細化小城鎮規劃和農村住房規劃。二是充分考慮地方特色,積極探索“城鎮帶動型”、“產業帶動型”和“村企合作型”等建設模式,不拘泥于居民小區模式,統籌宅基地整理、推進村莊搬遷和建設用地整合。三是做好公路和供水的網絡化,提高村村通標準和保證農村飲水安全,逐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四是加強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滿足教育、醫療和就業等一般性公共服務需求,不斷擴展農業科技、農資供應、農產品營銷等農業生產和經營性服務,提升服務水平。
3 結語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關系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敗,面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緊迫現實,把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并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是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要求。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做好資源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的工作,更要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和原則融入到農村建設的各項事業中,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全面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參考文獻
[1]雷濤,王曙光.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農家科技旬刊,2013(9):270.
[2]徐玉明.積極推進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287-290.
[3]徐亦鋼,俞飛,張孝飛.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特點與成因[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06,23(6):37-39.
[4]黃國勤,王興祥,錢海燕.施用化肥對農業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及對策[J].生態環境學報,2004,13(4):656-660.
[5]Konstantinou I K,Hela D G,Albanis T A.The status of pesticide pollution in surface waters(rivers and lakes) of Greece.Part I.Review on occurrence and levels[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6,141(3):555.
[6]Komasawa N,Ueki R,Kaminoh Y,et al.Comparison of QuEChERS sample preparation methods for the analysis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fruits and vegetables[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10,1217(16):2548-2560.
[7]劉雅倩,曾淑嫻,王昌海.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北京市秸稈焚燒危害評價與利用[J].遼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2(2):109-115.
[8]隋雨含,趙蘭坡,趙興敏.玉米秸稈焚燒對土壤理化性質和腐殖質組成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5,29(4):316-320.
[9]王選剛,蘇偉.淺談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原因與治理措施[J].吉林農業,2010(6):146.
[10]羅賢宇,俞白樺,曾麗萍.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若干問題研究[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6(4):13-17.
[11]張維平,王紹芳.鄉鎮企業發展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及其對策探討[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1994(6):283-284.
[12]馬辰浩.生產性粉塵對煤礦工人身體健康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1,06(32):256-257.
[13]王蘭化,李明明,張鶯,等.華北地區某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特征及健康風險評價[J].地球學報,2014,35(2):191-196.
[14]吳海峰,苗潔.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J].中州學刊,2013(1):43-46.
[15]劉偉,衣晶,田義文.構建我國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的思考[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2):244-246.
[16]朱東風.加強村莊規劃 促進和諧農村建設[J].城鄉建設,2006(6):36-37.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