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仕林 蘇睦嵐
摘 要:采用民族植物學方法對百色市右江區城區綠地植物進行調查研究,深入了解了該地綠地植物組成情況。結果表明,百色市右江區城區綠地植物約有65科163種,在應用上大量引種了外來樹種,景觀季相不明顯,觀花植物少,本土植物文化未能充分體現,今后應充分利用鄉土樹種,挖掘塑造地方文化。
關鍵詞:民族植物學;城市綠地植物;百色市右江區
中圖分類號 Q949.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7-0098-06
百色市是多民族聚居地,地處廣西邊陲,為黔、滇、桂3省(區)交通樞紐,既是3省(區)土特產外運集散地,也是桂西較大的商埠[1],土地革命時期,鄧小平、張云逸等同志在這里領導著名的百色起義,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據地。
百色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充沛,雨熱同季,夏長冬短。年平均氣溫19.0~22.1℃,最高36.0~42.5℃,最低-2.0~5.3℃,年平均日照1906.6h,年平均降雨量1114.9mm,無霜期為357d。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而怒放。
百色市右江區是地級百色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具有特殊的區位優勢。右江區位于廣西西部,地處東經106°7′—106°56′,北緯23°33′24°18′之間,東西最大橫距84km,南北最大縱距82km,全區土地總面積3713km2,城區有右江與澄碧河穿流而過。
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和諧發展,百色市在建設“國家園林城市”的過程中,生態意識正在加強,有關部門對原有綠地的改造及新建綠地的設計有了很大的突破。本文對百色市城區綠地植物進行了調查研究,根據不同地形地貌及環境特點,提出了調整植物種類以彰顯城市美化功能的建設,對提高城市綠地植物景觀的設計水平,創造五彩繽紛的城市綠化特色生態環境有現實指導意義。
1 調查內容及方法
調查的內容主要是百色市右江區城區綠地的植物種類,植物使用情況等,采用抽樣調查、關鍵人物訪談、文獻查閱等方法,對金三角街頭綠地、金辰灣小區、濱江國際小區、公務員小區、百色中學、百色學院、體育廣場、人民公園、半島公園、百色起義紀念園、大碼頭綠地(濱江公園)、那畢橋頭綠地、東合橋頭綠地、江濱二路濱江綠化帶(綠地分布圖見圖1)等進行實地拍攝、記錄、采集憑證標本并在實驗室分析鑒定等,總結得出結果。
2 結果與分析
2.1 植物種類 常綠喬木58種,(半)落葉喬木25種,常綠灌木38種,(半)落葉灌木5種,竹類6種,草本25種,藤本6種。科數62,頻率較高的科:豆科13種(8.0%),棕櫚科12種(7.4%),桑科11種(6.8%),禾本科10種(6.2%),大戟科8種(4.9%)。其中喬木:扁桃,芒果,仁面果,黃槐,鳳凰木,紅花羊蹄甲,人心果,臺灣相思,紅千層,檸檬桉,木菠蘿,小葉榕,印度榕,高山榕,苦楝,秋楓,龍眼,枇杷,雞蛋花,木棉,白蘭花,中國無憂花,側柏,假檳榔,蒲葵,三藥檳榔。灌木:紅絨球,番石榴,夾竹桃,黃蟬,石榴,尖葉木樨欖,千頭柏,黃素梅,馬櫻丹,扶桑,彩葉朱槿,懸鈴花,寶巾花(市花),九里香,龍船花,福建茶,駁骨丹。草本:合果芋,龜背竹,花葉良姜,朱蕉,美人蕉,長春花、金邊虎皮蘭,金邊龍舌蘭,芭蕉,番木瓜,蟛蜞菊,麥冬。竹類:撐篙竹,粉單竹,鳳尾竹,青皮竹。植物種類見表1。
2.2 植物使用情況 年份比較長的綠地,如百色起義紀念園、人民公園、校園綠地、碼頭綠地等,采用的主體植物都是鄉土植物,只有部分區域在近段時間規劃更新或植物翻新時才開始少量引種新植物。常見林蔭樹:扁桃、樟樹、小葉榕;綠籬:黃素梅、九里香、扶桑、黃蟬;造型:寶巾花、福建茶、尖葉木樨欖;地被:合果芋、麥冬、地毯草、竹芋。其中人民公園表現較為最明顯,公園內綠化以鄉土樹種芒果、扁桃為主(約占綠化覆蓋面積的30%),點綴著白玉蘭、榕樹、棕櫚科植物、臘腸樹、苦楝樹、人面果、紫薇等植物,綠化總覆蓋面積為136027m2,覆蓋率為86%[2]。而百色起義紀念園則在紀念碑兩側和背后大量采用柏、松科的植物,及修剪整齊的小葉女貞、黃素梅等綠籬。校園綠化中的大型植物一般都是建校以來保存至今的大樹,比如小葉榕、扁桃、芒果、柏樹、木菠蘿、木棉等,大多是老齡樹種。
近幾年,規劃建設的綠地植物種類豐富了許多,小區里引進了雞冠刺桐、桂花、貓尾木、巴西鐵、垂葉榕、灰莉、紫杯莧、文殊蘭、加拿利海棗等新品種。半島公園不僅有許多欒樹、蝴蝶果、桑樹、面包樹、林投、軟葉刺葵、銀海棗、蔥蘭、孝順竹、變葉木、紅繼木等新品種,還把一些無花果、荔枝、樸樹、石栗、黃連木、構樹、番石榴、石榴、花葉假連翹、雪茄花、蔓花生等園林不常用或逐漸面臨淘汰的鄉土植物。而從江濱綠化的行道樹采用小葉欖仁、柳葉榕,橋頭綠化采用的黃楊、月季、杜鵑、紫薇,可以看出這些非鄉土植物的良好發展趨勢。
2.3 植物應用頻度 百色市右江區園林植物應用頻度見表2。
3 建議問題
百色市右江區綠地植物應用上仍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小區為了追求檔次和效率,多采用生長較快或景觀效果較強的外來植物盡量避開景觀不佳、生長較慢、太常見的鄉土樹種,以致出現遮陰少、無特色、不親切、難養護等問題。各場地的喬灌木種類比例大部分都將近1∶1,許多城市綠地的評價標準不科學。外來植物的不斷引進代替了許多鄉土植物,使地方氣息淡化。
針對以上問題,提出5點逐漸改進建議:
(1)對鄉土植物深入調查與研究,開發利用園林植物新品種。加強對木棉樹、扁桃、芒果、榕類、楓等造型及生活型、生長規律研究,培育新品種以適應本土植物文化要求。
(2)加強耐蔭和陰生植物的研究,多利用耐蔭與陰生植物,豐富林下和建筑背陰面或橋下的植物景觀設計,使地被植物景觀多樣化。
(3)研究在不同類型綠地的適宜喬灌木比例,從生物多樣性、生態效應、景觀視覺感等方面進行完善植物景觀設計的理論原則。
(4)建設節約型綠地,以最小的資源和資金的投入,實現園林綠化最大的生態效益、景觀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城市園林綠化自身的可持續發展[4]。
(5)體現植物景觀的文化性。植物景觀展現地方特色與文化,讓人們從中看出一個城市的精神與思想。
參考文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通志館編.廣西市縣概況[M].西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5..
[2]百色市園林綠化信息綜合網.http://www.baiseyl.gov.cn
[3]田雨.徐州市居住區綠地和公園綠地植物景觀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
[4]陳彥霖.關于建設節約型園林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09,21.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