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 魏云華 張燕青
摘 要:鄉村景觀評價是鄉村旅游開發和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基礎與前提,景觀評價同時關系到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前景和可持續性。該文利用鄉村景觀評價系統對連江縣山兜村的景觀質量進行了評價,同時提出了景觀規劃的建議思路。
關鍵詞:鄉村景觀;評價;規劃;連江縣山兜村
中圖分類號 U4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7-0114-02
鄉村景觀是具有特定景觀行為、形態、內涵及過程的景觀類型,是聚落形態由分散的農舍到提供生產和生活服務功能的集鎮所代表的地區,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景觀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觀以及特有的田園文化特征和田園生活方式是鄉村景觀區別于其他景觀的主要特征[1]。鄉村景觀所涉及的對象是在鄉村地域范圍內與人類聚居活動有關的景觀空間,包含了鄉村的生活、生產和生態3個層面,并且與鄉村的社會、經濟、文化、習俗、精神、審美密不可分[2]。福建鄉村景觀資源豐富,為了實現鄉村景觀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本文選擇具有一定景觀價值代表性的山兜村進行了景觀質量評價,同時對其景觀評價及規劃提出了對策建議。
1 景觀評價
1.1 評價地點 福建省連江縣丹陽鎮山兜村。
1.2 評價方法 通過對山兜村進行實地踏勘,深入景觀資源地,使用相機和無人機對現場自然景物進行細致的拍攝、登記和描述,以此作為后期分析評價的依據。
1.3 評價內容 參考鄉村景觀評價及規劃[3]。
1.3.1 地形 山兜村位于一個空間圍合良好的山谷,山地與谷地之間的比例恰當,地形景觀較豐富。
1.3.2 植被 山兜村植被覆蓋度中等,植物種類不多,植被類型單一,生態保護較好,植被景觀一般。
1.3.3 水體 山兜村內沒有溪流穿過,山邊留置1個小型水庫,但水庫水量較小,故無法構成主導性的景觀元素。
1.3.4 色彩 山兜村在土壤、巖石和植被中存在色彩對比,但不夠顯著。
1.3.5 毗鄰風景 山兜村是相對獨立的圍合谷地,基本沒有毗鄰風景。
1.3.6 奇特性 山兜村雙獅守虎山,位于山兜村東側山麓,海拔1000m,山脈綿延,直達山后連江縣境內第2高峰鼓頭山(海拔1016m),擁有茂密的森林、林中不乏多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因山高林密,錦雞、山羊、山豬、穿山甲等珍禽奇獸時常繞山嬉戲,形成一種自然、和諧的生態大環境,是個絕佳的生態旅游好去處。
1.3.7 人文景觀 山兜村三落厝建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一進三落庭院,且一落比一落高,三落共有31層石臺階,寓意著“步步高升”之意。“進士第”。該古建筑是十三世陳聲橘公故居,他是大清乾隆亞元,壬戊甲科進士,授陜西谷府北流知縣。老屋木扇結構,分正座、天井、前照3個部分,正座六扇,中設廳堂;堂前五級石階下到天井,石階兩端設斜石,天井地面條石鋪砌,天井兩邊設書院。前照出來是大門,門口逞地開闊,左右各設一旗桿臺座,臺上設旗桿石,石刻“嘉慶壬戊立”字樣,老屋歷經200余年,雖然陳舊,卻給人莊嚴肅穆之感,是山兜村一代名人生活的見證。
2 景觀規劃
鄉村景觀規劃就是要解決如何合理地安排鄉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質和空間來為人們創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適、優美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為社會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整體鄉村生態系統。優化整合鄉村群落的自然生態環境、農業生產活動和生活聚居建筑3大系統,協調各系統之間的關系是景觀規劃設計的基本目標。
合理的鄉村規劃必須考慮到在人類經濟活動造成自然資源枯竭,鄉土文化日益丟失的今天,如何做到鄉村經濟,環境和社會三者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通過鄉村景觀規劃,使景觀結構、景觀格局與各種生態過程以及人類生活、生產活動、互利共生,協調發展[4]。
2.1 保護性規劃 山兜村的雙獅守虎山、傳統古民居很有特色,具有極高的景觀價值,建議給予保護或適度開發。山兜村的雙獅守虎山,山上怪石嶙峋,景茂谷幽,澗水潺潺,一步一美景,一灣一勝境,但因其山勢險峻,地處偏僻,至今未得以有效開發。山兜村三落厝,建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應堅持以原址原貌保護為主。山兜村四周樹木茂盛,水質清澈,自然景觀條件良好,建議禁止進行工業建設和種植生產,不設餐飲住宿等游憩設施,同時限制水產養殖,盡量避免水庫水質的人為惡化。
2.2 開發性規劃 傳統古民居是祖輩留下的寶貴遺產,文者希望通過保留舊貌、適度開發,保護現有的良好生態環境。山兜村的古民居可在保留現有外觀的同時,進行合理的內部改造,打造成具有濃厚當地特色的民宿或民俗文化館。村內的空地可以適當建造農家樂等休閑游憩設施,村內谷地可根據需要種植花卉苗木變為村民公園或休閑廣場。在小型水庫周邊可修建木質棧道,提供村民散步、垂釣的休閑空間。利用村民上山的舊步道,進行拓寬重建,這樣村民及游客可以通過步道沿途觀賞村內的古民居等人文景觀和村外的自然景觀。
3 結語
山兜村具有較好的景觀資源和巨大的旅游開發潛力,在保護的基礎上適度開發雙獅守虎山和傳統古民居等景觀資源,通過鄉村休閑旅游的模式,在建成美麗鄉村的同時,增加村民的經濟收入。目前,該旅游勝地尚未得到開發,旅游資源未被充分利用,有待進一步開發,以“雙獅守虎山”景區,“三藩厝”、“進士第”為中心,對旅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旅游廁所、垃圾集中收集站、醫療急救站、農特產品商店、旅游標識牌等旅游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并修建登山道、休憩室、釣魚臺、觀光長廊、美食園、園林綠化配套設施等,貫穿街接板頂村張瑩故居、杜棠三落厝、俯首公園、靈山寺等景點,再與毗鄰東平村千年古剎寶林寺銜接,形成集旅游、休閑、療養一體的歷史人文生態旅游區,為山兜村的旅游事業及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濱誼,王云才.論中國鄉村景觀評價的理論基礎與指標體系[J].中國園林,2002,5.
[2]劉濱誼,陳威.關于中國目前鄉村景觀規劃與建設的思考[J].小城鎮建設,2005,9.
[3]林方喜,黃航寧,張燕青.鄉村景觀評價及規劃.安徽農學通報,2018,24(02):102-103.
[4]劉黎明,李振鵬,張虹波.試論我國鄉村景觀的特點及鄉村景觀規劃的目標和內容[J].生態環境,2004,13(3):445-448.
(責編:張宏民)